華燭帳前明

華燭帳前明
定價:310
NT $ 242 ~ 295
  • 作者:楊泓
  • 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學
  • 出版日期:2009-05-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629371677
  • ISBN13:9789629371678
  • 裝訂:平裝 / 20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近十幾年來,考古文物的發掘與研究,擴充了歷史研究的內容,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壁畫,不僅成為美術館的珍藏,更因為中國人「事死如生」的信仰與習慣,讓我們清楚認識了古人生活的具體情況。

  本書共八章,主要探討先秦至隋唐的兩個方面:一是日常生活圖景,二是戰爭形態與武器。作者楊泓教授把出土文物作?文化生活史的具體新材料,結合歷史文獻,展示出古人日常生活的圖像。書中討論古代家具的使用,便將考古資料放回到歷史上建築空間的變化與禮制習俗的持續來探討;討論古代戰爭使用戰車與兵器的情況,也展現出古人在戰場上的廝殺實景。全書論據?實,立論審慎,作者細緻的分析與探討, 讓我們理解生活習俗的改變是由於不同歷史因素的相互影響,甚至制約,才會產生或急或緩的變遷。

作者簡介

楊泓(1935-)

  滿族人,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教授。1953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門科學習,1958年畢業。自1958年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及副研究員等職位。1990年7月開始任該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並為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泓自1998年開始,擔任《文物》月刊編輯委員會委員。2005年被聘為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特聘教授。

  楊教授主要研究中國美術考古和中國古代兵器考古。自1958年在《文物參考資料》(現《文物》)發表論文〈高句麗壁畫石墓〉以來,迄今已在《考古學報》、《考古》、《文物》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逾三百篇。主要學術專著有《中國古兵器論叢》、《美術考古半世紀--中國美術考古發現史》、《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古代兵器通論》等。曾被聘為《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的《古代兵器》學科主編,主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古代兵器分冊》。

 

目錄

1. 席地起居—先秦至漢魏的家具
2. 高座跂踞—南北朝至唐宋家具
3. 屏壁生輝—古代居家裝飾
4. 燈和熏爐—古代居室日用品
5. 車戰和兵器
6. 騎兵和馬具
7. 水軍和戰船
8. 千里共嬋娟—中國與海東諸國的交流

 

文物與歷史

  近十幾年來,考古文物的發掘與研究,提供了大量實物材料,擴充了歷史研究的版圖,也拓展了人們的歷史文化視野,讓我們對人類過去的生活有了更清楚的認識。王國維在一個世紀前提出的歷史研究新方向,要結合地下文物與歷史文獻,過去是以夏商周三代為研究重點的。一個世紀過後,春秋戰國以降的考古發現往往更令人驚嘆,如秦始皇陵兵馬俑坑、馬王堆漢墓、滿城漢墓、南越王墓、北魏司馬金龍墓、唐李賢墓、法門寺地宮、赤峰遼墓,乃至於近年發現的粟特人虞弘墓、安伽墓,還有長安、洛陽古城規模的發掘,都使人大開眼界。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壁畫,不僅美不勝收,成為美術館的珍藏,更因為中國人「事死如生」的信仰與習慣,讓我們清楚認識了古人生活的具體情況。

  楊泓教授長年以來研究古代兵器,又對考古出土的日常生活器物特別注意,是開創美術考古的重要學者。他的研究方向,不同於傳統美術史的就器物本身談造型美、就書畫本身談筆墨揮灑,而是結合歷史文獻及出土的環境與情況,把出土文物作?文化生活史的具體新材料,展示出古人日常生活的圖像。我邀請他多次來到香港城市大學,做了一系列的講座,集中展示這種結合考古文物與歷史文獻的研究成果。他的講座系列主要探討了先秦至隋唐的兩個方面,一是日常生活圖景,二是戰爭形態與武器。我們由此可以看到古人的家居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使用什麼樣的家具,如何待人接物、應對進退,如何裝飾自己的居所,如何利用空間,如何架起帷帳、置放屏風,如何製造與使用青銅座燈來照明,如何精心擺設熏爐與席鎮。同時,也可以了解古代戰爭使用戰車與兵器的情況,知道古人在戰場上出生入死、人仰馬翻的廝殺實景,知道陸戰的騎兵如何配備馬具,馳騁疆場,水軍如何建造戰船,如何在波浪滔天的江河湖泊中進行戰鬥。

  楊泓教授把整理修訂過的講稿,輯成為華燭帳前明:從文物看古人的生活與戰爭一書,交由城市大學出版社出版,要我寫篇序,令我惶恐不堪。我雖然對文化生活史十分關注,但研究的重點是在隋唐之後,特別是明清一段,對上古史與考古文物的認識,還不足以深刻評介楊教授的研究成果,僅能粗略介紹一二,提醒讀者的注意。

  書中討論古代家具的使用,並不止是簡單敘述先秦兩漢席地而坐的習慣,逐漸演變成隋唐之後的使用高座家具,如胡床、椅子,而是結合考古資料,放回到歷史上建築空間的變化與禮制習俗的持續,來探討坐具逐漸演變的原因。楊教授的細緻分析與探討,讓我們理解生活習俗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於不同歷史因素的相互影響,甚至制約,才會產生或急或緩的變遷。不明瞭具體的歷史情況,如木結構採光與空間設計的變化,禮儀習俗的遵守與廢棄,就不能清楚理解古人的尊臀是如何從席地而坐成為高坐椅端的。

  全書論據史實,立論審慎。如討論古代中國戰車,就對三個關鍵議題,採取謹慎保守的態度,認為考古出土的材料還不足以遽下定論。一是,二里頭遺址宮殿區南側大路雖然發現了車轍痕跡,但是並不能遽定為馬車留下的痕跡,只能證明當時已經使用裝輪的車子。二是,何時出現作戰的馬車,是否在商代早期就有了?以目前考古發現而言,只能說安陽殷墟出土的馬車裝備了兵器,證明商代晚期確實有戰車。這就引出第三個最有爭議性的戰車起源問題,究竟是本土自發,還是西亞傳來?他的觀點十分謹慎,以為出土資料還不足夠遽下結論。

  由於許多考古發掘報告遲遲未出,有個別的新發現文物資料,還無法提供給學界使用,也就無法納入本書的探討。如書中討論漢代的熏爐,涉及的材料主要是青銅工藝製品。雖然也提到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陶熏爐及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陶製熏爐,但對於陶瓷熏爐的探討十分模糊,因?考古公佈的材料不多。楊教授特別提醒我們,「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燈和熏爐等日用品的材質有一個較大的變化,就是新興的青瓷工藝用於製作燈與熏爐等日用品。」他舉出的考古出土文物實例,有江蘇南京清涼山出土的孫吳甘露元年(265年)銘熊柄青瓷燈、宜興西晉元康七年(297年)前將軍周處墓青瓷香熏等,都是比較早期出土的零散材料,但是他的總結觀察卻極有睿見。我近來到慈溪上林湖青瓷窯址考察,經浙江考古所發掘工作人士指點,探訪了沿著上林湖畔綿延十餘里、從東漢到宋代的窯址,並從出土材料中看到一些三國兩晉的青瓷熏爐。不禁相信,隨著更多的考古資料公佈,楊教授的研究方向,結合考古文物與歷史文獻,一定能夠大放光彩,使歷史研究在展現古代文化生活方面,成為顯學。

鄭培凱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8
    $242
  2. 新書
    85
    $263
  3. 新書
    89
    $276
  4. 新書
    9
    $279
  5. 新書
    95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