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無罪:揭穿營養學神話,找回吃的樂趣!

食物無罪:揭穿營養學神話,找回吃的樂趣!
定價:300
NT $ 160 ~ 237
  • 作者:麥可.波倫
  • 原文作者:Michael Pollan
  • 譯者:曾育慧
  • 出版社:平安文化
  • 出版日期:2009-06-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8037376
  • ISBN13:9789578037373
  • 裝訂:平裝 / 304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囊括紐約時報等8大暢銷排行榜第一名!
掀起全美飲食革命的話題巨作!

.橫掃出版家週刊、邦諾書店等全美12大暢銷排行榜!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五顆星評價破百!

本書將一舉揭穿營養學的國王新衣,
告訴你食品界令人震驚的幕後事實,
以及真正的食物被營養主義淹沒的真相!
我們究竟應該吃什麼?答案就在這本書裡!

你到底在吃什麼?

  現在的食物供給不虞匱乏,然而大部分的人所吃下肚的,卻都不是真正的食物。愈來愈多的人每餐食不知味,或者草草了事,這不能叫做「吃」食物,而只是在消費「看起來像食物的可食物質」。

  那些非天然、而是來自食品科學的產物,最大的特色就是號稱健康,卻正足以昭告天下它們最不健康。今日的飲食型態,已演變成輕食物而重營養素,在過去幾十年間,母親們已經喪失了晚餐菜色的決定權,取而代之的是科學家和食品行銷商,以及兩者通常會形成的聯盟。

  假如真正的食物要站出來替自己辯護,那麼它們要反抗的對象,一個正是食品產業,另一個則是營養科學!這兩個投機者抓住一般人不知道「要吃什麼」的弱點而大發利市。諷刺的是,那些號稱權威的營養建議,不但毀掉了美味的餐點,還讓我們變得更加多病、癡肥!

  那我們究竟應該吃什麼呢?飲食文化的研究權威麥可.波倫在本書中提出了全新的答案,並提供了簡單的衡量標準,包括:不會壞的東西千萬不要吃;商品中含有陌生、念不出來的成分千萬不要吃;食物買貴一點,吃少一點;吃正餐,並且慢慢吃……等等,幫助你重新學習正確的飲食方式,讓「吃」再度變成一件值得享受的事!

.【真健康】官網:www.crown.com.tw/book/health
.皇冠讀樂網: www.crown.com.tw
.皇冠讀樂部落: crownbook.pixnet.net/blog

作者簡介

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 

  一九五五年生於紐約長島,加州大學英語碩士,現為《紐約時報雜誌》長期專欄作家,以及柏克萊大學新聞系教授。他專精於食物本質的探討,包括食物鏈、消費文化、營養素等等的演變,在全美掀起了熱烈討論,也改變了無數美國人的飲食習慣。而在本書中,他更進一步讓我們知道如何從每一餐開始做出改變!麥可.波倫另著有五本作品,其中包括《到底要吃什麼?》和《慾望植物園》兩本紐約時報暢銷書。他現在與畫家妻子茱蒂絲.貝澤以及兒子以撒住在舊金山灣區。

  麥可.波倫英文官方網站:www.michaelpollan.com

譯者簡介

曾育慧

  台大政治學系畢業,目前為台大衛政所博士研究生。課餘從事翻譯,包括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著作《窮人的銀行家》與《打造富足新世界》、揭露製藥產業不當經營的《藥廠黑幕》、有關健康飲食的《食物的真相》、《地球上最健康的150種食材》等近十本譯作。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內容連載

你到底應該吃什麼?!
讀者也許注意到,雖然很多人提出科學理論來解釋西方飲食是西方病的成因,論點卻互相矛盾。油脂假說跟碳水化合物假說是水火不容。提出omega-3脂肪酸不足(姑且以新油脂假說稱之)導致慢性病的理論,也和精製碳水化合物才是禍首的說法不一致。其實科學界的迷信程度比我們想像中的還嚴重。說來說去,我們又回到了原點,迷失在一片暗潮洶湧的汪洋之中。

但真的是如此嗎?
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為了知道怎麼吃最好,而去支持或崇拜任何學派,畢竟這些都只是理論,是針對吃西方飲食者比傳統飲食者更易罹患慢性病的經驗現象所提出的科學解釋。科學家當然有自由對這些現象背後的生物機制提出看法,但不管結論為何,解決問題的方向似乎很一致,那就是別再吃西式飲食了!

要擺脫西方飲食沒那麼簡單。不過我相信這是做得到的,而且我在研究的過程當中,一方面蒐集,另一方面也開發了一些簡單易懂(而且完全不科學)的基本原則,或者說是個人飲食策略,至少可以替大家指出正確的方向。我完全不想命令大家晚上吃什麼,我比較有興趣做的是去開發好記的飲食法則,當你在買菜或作菜時,想想這套法則,就能幫你做出大體上稱得上健康的多道料理。接下來我要告訴大家一些很自然又做得到,也許有點落伍,但現在可能已被視為新潮的方法,讓我們達到一個食物自取得、烹調到享用,接近真善美的境界!


曾祖母看不懂的東西不要吃
為什麼特別講到曾祖母?因為現在不管是母親或祖母,很有可能跟我們一樣已經搞不清楚了。為了安全起見,我們寧可把時間拉遠,拉到現代食品還沒出現的時期。所以如果你(或曾祖母)的年紀還不夠大,說不定得把曾曾祖母請出來才有用。有些營養學家甚至主張應該更往前找,包括早在一九六○、七○年代對於精製碳水化合物提出預警,卻不受重視的英國營養學家約翰‧尤肯(John Yudkin)。他曾經建議大家「新石器時代的人認不出來的東西,那就別吃,這樣最安全。」那麼上超市買東西,要怎麼做才符合上述原則?想像一下你的曾祖母正陪著你推著購物車逛超市,她駐足在乳製品區,拿起一條裝在軟管中的Go-Gurt優格端詳了一陣子,不清楚這到底是食物還是牙膏?又要怎麼吃進嘴裡?你大可告訴她這是要擠出來吃的優格,不過如果她再看了成分標示,我相信她會有一大堆理由懷疑你說的不是實話。沒錯,裡面是有一點優格,可是還有十幾種看起來跟優格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像是高果糖玉米糖漿、基改玉米粉、明膠、卡拉膠、磷酸三鈣、天然與人工甘味劑、維他命……那些即使看了名稱也不懂,完全不像食物的東西。(其中「莓果泡泡糖口味優格」有一長串的成分標示,就是沒有莓果或泡泡糖。)曾祖母時代簡簡單單用牛奶加活菌做出來的優格,怎麼會變得那麼複雜呢?像Go-Gurt優格這種東西還是天然食品嗎?或根本不是優格?或者只是一項食物商品?

市面上的確有千百種看起來像食物,但從前的人根本無法苟同的商品,比如早餐燕麥條,切開來可以看到裡面的白色條紋代表牛奶,實際上跟牛奶沒有關係;「含蛋白質的水」和「不含奶的奶精」;看起來像起司蛋糕,卻完全不含牛奶的東西;類似瑞士捲(裹著類似奶油的內餡),不會壞的蛋糕。對了,不會壞的東西千萬不要吃,這條原則可以加進來。

不吃內容複雜的食物商品,除了避免各種化學添加劑、玉米和大豆製品之外,其實還有很多理由。食品科學做出來的東西另外有一個問題,就像古梭所說的,這些商品會欺騙你的身體。人對於以前沒有接觸過的食物,會先用感覺器官評估之後,再傳達訊息給身體其他部分來做適當的回應,可是人工色素、人工香料、合成甘味劑和新式油脂厲害之處,就是讓我們的感官辨認不出食物的真假。所以會騙人的東西,從標示上便看得出端倪,如果只依賴感官,很可能一時不察就吃下去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53
    $160
  2. 二手書
    63
    $189
  3. 二手書
    63
    $189
  4. 新書
    79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