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必須認識的科學史

中學生必須認識的科學史
定價:420
NT $ 160 ~ 378
  • 作者:孫英雲
  • 譯者:王慧琳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09-03-2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0834013
  • ISBN13:9789570834017
  • 裝訂:平裝 / 328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培養研究態度的科學故事
從16世紀的科學革命到20世紀的科學發展

  本書向青少年介紹科學叢林的奧妙。除了按照領域與時代,依序介紹世界知名科學家的生平事蹟與發現,同時也介紹他們生命中深受影響的科學人物,讓讀者一眼窺見科學世界的全貌。青少年朋友將更易於理解大自然與宇宙運行,並能培養對人類無盡的好奇心。

  直到今日,大部分的青少年看到「科學」兩個字,依然認為那是一門艱難吃力的科目。有鑑於此,本書特別把從科學革命時期起,這些主導科學發展的科學家們,用有趣的方式敘述其生平軼事與功績,這樣的方式對剛開始接觸科學的讀者而言,在科學史的融會貫通上裨益良多。無論是科學家的生平軼事與重大發現,或者創造嶄新科學的革命過程,本書都扮演著理解科學奧妙的踏腳石。所以,本書最大的特點可以說是,消除讀者認為科學是艱澀困難的科目之成見。

  如此簡單又生動的科學故事,我豈會有討厭它的理由呢?這本書最棒的地方就在於,它針對我這種恐懼科學的人,用親切的說明方式,告訴我前人的科學發現,究竟帶給後世怎樣的影響,讓我很容易就能理解科學的來龍去脈。只要知道有朋友像我一樣,誤以為科學一定是很困難無聊的,我就會買這本書送給他。-大學生 蘇善美

本書特色

  ◎以淺顯易懂的寫法介紹西洋科學史。

  ◎很容易就能理解科學的來龍去,有助於讀者親近科學。

  ◎內容深入淺出,並加上注釋,從不同世紀科學的演進,搭配各時代代表性科學家的介紹,增加本書的趣味和可讀性。

  ◎圖文並茂的編排,以及有條不紊的結構內容,讓國中以上學生以及社會大眾即可輕鬆閱讀。

作者簡介

孫英雲

  出生於釜山市。他是漢城大學地球科學系的高材生,從國中時期起就對科學產生濃厚興趣,並且就讀於科學資優班。參與韓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工程是他幼年時的願望,可惜夢想並未達成。大學畢業後任職中小學科學老師,努力將幼年懷抱夢想的精神傳授給學生。

  孫英雲曾編輯第七屆教育學程的國中科學教科書與教師手冊,還有多本科學相關參考書籍與習題本。他也是漢城市的特別研究教師,以及江西教育廳內部的科學人才培訓講師。

  2002年他放棄漢城神木高等學校的教職,結束為人師表之生涯。目前他是一位成功的實業家,在金浦市經營當地最具規模的書店。自2003年起,孫英雲開始擔任金浦的地方報社〈金浦未來新聞〉之科學專欄作家,以介紹科學趣味故事為主題,撰寫名為〈孫英雲的科學小故事〉的連載專欄,並以成為一名受肯定的青少年科學作家為目標積極努力中。

 

目錄

1 16 、17世紀的科學革命
14 推開科學革命之門的科學家 哥白尼
24 堅忍不拔的宇宙奧秘追探者 第谷
36 發現宇宙光的科學家 伽利略
59 揭發宇宙秩序的英雄 克卜勒
71 揭開推動宇宙力量之謎的科學家 牛頓
94 近代化學之父 波義耳
104 挑戰傳統權威的解剖學家 維薩留斯
110 發現血液循環原理的科學家 哈維
117 首位發現細胞的科學家 虎克

2 18 、19世紀科學
134 發現必用法則的軍人科學家 庫侖
138 開發電流應用方法的科學家 伏特
142 公開電與磁關係的科學家 安培
147 電磁學的先驅 法拉第
155 整合電、磁、光為一套理論的科學家 馬克斯威爾
163 用實驗證明電波存在的科學家 赫茲
167 發現氧氣的牧師科學家 普利斯特利
175 死於斷頭台的科學革命先鋒 拉瓦錫
184 揭開原子真面目的科學家 道耳吞
192 發現分子的科學家 亞佛加厥
196 提出氣體反應定律的勇敢科學家 蓋呂薩克
203 製作週期表的俄羅斯首席化學家 門德列夫
212 生物分類體系的創始者 林奈
218 提倡植物細胞論的生物學家 許來登
223 主張生物進化的科學家 達爾文
235 開啟生命科學之門的科學家 巴斯德

3 20世紀科學
252 發現X光的首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侖琴
257 諾貝爾獎首位女性得主 居禮夫人
266 發現原子核的科學家 拉塞福
275 開啟嶄新科學世界的天才 愛因斯坦
288 量子力學之父 玻爾
299 提倡波動方程式的科學家 薛丁格
306 提出物質波的科學家 德布羅伊
310 開發原子能的核物理學家 費米
318 不確定性原理的倡導者 海森堡
328 在庭院裡發現遺傳法則的神父 孟德爾
337 提倡突變說的生物學家 德弗里斯
341 染色體基因的創始者 摩爾根
346 主張大陸移動說的行動科學家 韋格納

索引 358
參考文獻 364

 

  1969年7月20日,還記得我滿懷好奇地聽著我的小學老師告訴我們,美國製造的月球探索船阿波羅11號,成功地載著三名研究人員登陸月球。雖然事隔三十餘載,但我幼小的心靈已經下定決心,長大後一定要當個偉大的科學家,成為第一個遠征火星的韓國人。

  時光荏苒,場景轉移到國一的第一堂科學課。矮個子的大眼睛科學女老師,一語不發地用白色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小點。

  「各位同學,這就是地球。在這個小點上有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學校,還有我們生活著。不過,宇宙比這張黑板大多了…。」至於後來老師說的那些有關宇宙的神秘故事,我就記不得了。不過,我們不過是生活在小點上無數生命體中的一份子的話語,倒是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因為人類可以坐著太空船登陸月球,再加上對神秘浩瀚的宇宙充滿好奇,我就這樣與科學世界結下不解之緣。雖然和小時候的夢想稍有差距,但我始終心存感激,感謝二十多年來我能擁有傳承學生幼時夢想的機會。現在,為了讓學子了解那些比我懷抱更崇高夢想的科學家們,以及他們的生活與對科學的熱忱,我決定提筆撰寫這本《寫給大家的西洋科學史》。

  在這本《寫給大家的西洋科學史》裡收錄了科學理論,還有幾位用心生活的科學家生平逸事,與其所發現的大自然秩序之謎,並且用獨到的方式解讀,讓學生們能更容易理解科學界的變化與重要的科學發現。

  第一章介紹的是16、17世紀科學革命時期的科學家故事。歐洲的文藝復興彷彿為數千年來如黑洞般空洞的人類科學,點燃科學研究的火把。

  這把火從哥白尼於1542年臨終前發表的書籍《天體運行論》開始點燃,被稱為「科學革命」。科學革命歷經克卜勒、伽利略等人,直到牛頓才宣告完成。

  第二章介紹的是18、19世紀的科學發展。如果說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是從天文學開始一直發展到以力學為中心的物理學,那麼18、19世紀可以說是各領域的科學均衡發展的時期。這段時期以化學最為發達,活躍於此時期的科學家有普利斯特利、卡文迪西、拉瓦錫、道耳吞、亞佛加厥等人。其中,又以法國科學家拉瓦錫為化學革命的主導者。另外,尚有庫侖、伏特、安培等人而確立的電磁學,以及因馬克斯威爾、赫茲等人而發現的電波,都是開啟今日電子通信時代的基礎。而在生物學的領域裡,林奈與達爾文分別提出分類學與進化論,之後又因為許來登和許旺,細胞說才得以具體化。

  第三章介紹的是20世紀的科學故事。大部分的科學研究者,以1895年作為20世紀科學時代的分水嶺。因為那一年德國科學家侖琴發現名為X光的新種光線。

  X光的發現始於法國的貝克勒爾首度確定鈾中含有放射線的存在;接著英國的湯姆森成功推測出陰極射線的電荷量與質量比。湯姆森的陰極射線之粒子性的發現,為20世紀相對論的出現開啟生機,而放射線的發現更將歷史推向核能時代。普朗克、愛因斯坦、海森堡開始主導,接著居禮夫人、拉塞福、玻爾等則開始發展核物理學。此外,遺傳學由孟德爾創始,再由德弗里斯與摩爾根得到發展,成為今日分子生物學的基礎。

  在這本《寫給青少年的西洋科學史》裡,裝載著科學家的代表性研究、對科學的熱忱、對祖國的熱愛、對貧窮人民的關懷。但也同時揭露,因埋頭科學研究而遭居民譴責、被送上斷頭台的科學家故事。

  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書中的每位科學家,無不將自己的寶貴生命奉獻給科學發展的推動。全靠他們的努力,今日我們才能生活在發達文明的科技時代。

  卡爾薩根是我個人最喜愛的科學家。我總是隨身攜帶他的著作《宇宙》、《暗淡藍點》。他的書我讀過好多次,他讓我發現原來地球形成之前有無數個星星與彗星,人類誕生之前,地球上曾有無數生物支配這片土地然後消失。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寫著,「科學是黑暗中的燭光」,並且認為人類現在面臨的疾病、異常氣候、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戰爭等的解決之道,必定能從科學中找到。他認為透過科學,人們能夠正確地認識宇宙與自然的秩序。所以就健康地看待宇宙未來的意義上,他稱科學為燭光。

  我希望透過這本《寫給青少年的西洋科學史》,我們的孩子可以更接近科學世界,將來成為對自然宇宙及人類充滿探索精神的科學家。希望年輕朋友們化身為黑暗中無數的燭光,照亮人類的未來。

  最後真心地感謝,不遺餘力地推動的都立MEDIA崔勇哲社長與編輯團隊們,誠摯地獻上我的感激。

孫英雲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史前時代

01 人類的出現
人類是從何時、何地出現的呢?為了解答這個問題,人們長期熱中埋首於宗教和神話之中。近代以後,由於科學發達,試圖找尋此答案的人透過廣泛的學問研究,終於脫離了宗教或神話的觀點。很明顯地人類在不斷進化,我們也可得知這過程中,人類擁有不同於其他動物的特別能力而生存著。


人類有什麼特別?
經由考古學、人類學的協助來回顧史前時代的話,我們會發現人類的祖先是活在猛獸威脅的恐怖陰影下,僅靠採集植物或捕獵小型動物、撿食大型猛獸所吃剩的殘渣,辛苦吃力的生活著。

但這樣軟弱可憐的祖先們,戰勝了惡劣的自然環境與猛獸攻擊,成功地生存下來,最後竟能登上支配地球上萬物的崇高地位,這是怎麼辦到的呢?主要的原因是,只有人類才有創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

人類之所以會創作這樣的本事來自於直立步行。直立步行可讓兩手空出,進而使用雙手創造或使用工具。人類運用雙手保護自身的弱點,不僅能解決吃飯和生活問題,還能算數。手使人類的頭腦更加發達,可以用意志來改變自然環境。

又因為直立步行,人的頭固定於肩膀上,使得咽喉及口腔空間擴大進而可以發出多種音調,人們得以相互溝通並有效率地共同勞動,以後繼而來的語言發明傳承後世自身的經驗和知識。

唯有人類有這種特別能力,經由工具使用創造勞動,和有效率地共同生活,人類由弱轉強,成為睥睨萬物的主人翁。


介紹人類的祖先
推測地球上最早的人類為距今約300萬年前的非洲南猿,他們高約一公尺;腦容量不到現代人的一半,但可以雙腳直立行走,自由地運用雙手,且可以用動物骨頭與石頭來做簡單的武器,這樣的發展,想來他們也已經學會使用簡單的工具了。

約50萬年前,有著更大腦容量的直立猿人出現了,印尼的爪哇猿人、中國的北京猿人、德國的海德堡猿人都是。這些猿人比之前的南猿更加有智慧且擅長使用工具。其中的北猿人甚至會利用火爐來生火,表示人已經使用火來驅離寒冷 與猛獸的威脅,照亮黑夜之後,活動時間也就增加了。另一方面,觀察爪哇人的頭蓋骨和下巴形狀,可以推測出他們會使用語言。人類在共同合作的過程中必須互通意思,因而產生語言並加以運用。

約20萬年前,與今日人類所屬同種的智人出現了。屬於這型的人類是在德國尼安德塔洞窟所發現的尼安德塔人,他們的腦容量與現代人幾乎相同,會使用物的骨頭做成類似耳環之類的東西,還有將碗及弓箭等與屍體一起埋葬的行為,看來已有了信仰來世的觀念。

約4萬年前,人類的直屬祖先——現代智人(又有稱晚期智人或新人)出現了,以發現於法國克魯羅馬洞窟的克羅馬囊人為代表。在這時期活躍的智人,對於工具的製作技術更為發達,發明了標槍或弓矢等以各種動物骨頭所做成的魚叉和魚鉤等。特別的是,他們華麗的洞窟壁畫遺留下來,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這個時期早已有藝術活動產生。


02 史前時代的生活
人們一般將人類的歷史以工具材料來分為石器、青銅器和鐵器時代,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人類的歷史是隨著工具的改良而發展出來的。也就是說,在弱肉強食的生態環境下,本是弱者的人類透過工具的不斷改良,大力地改變了自然,以強者之姿出現,最後成為世界的主宰,發展出燦爛輝煌的文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38
    $160
  2. 新書
    88
    $370
  3. 新書
    9
    $378
  4. 新書
    9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