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漫長的撰文與挑選圖片的工作,讓我當了兩個多月的宅男,『台灣甲蟲生態大圖鑑』的最後定稿工作終於大功告成。對喜愛到野外拍攝照片與觀察生態的我來說,犧牲了許多適合出門拍照的好日子,而埋首於圖鑑的繁雜工作,雖然很想背起相機背包奪門而出,到野外找尋各種有趣的昆蟲,一天天過去了,卻只能坐在電腦前面拼命敲打鍵盤。但是犧牲是值得的,透過撰寫這兩本書的過程,我再一次的審視了揮汗拍攝而來的圖片,重新回憶當時與甲蟲相遇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這些關於甲蟲的知識都能付梓成書,讓更多人了解台灣原生甲蟲的各項基礎生態知識。
筆者於2008年7月出版了『甲蟲放大鏡』,活潑的內容與影像,搭配上美術設計黃一峰先生巧妙的版面,獲得許多人的好評,但甲蟲放大鏡並不是一本圖鑑,而是一本介紹甲蟲生態、教導讀者如何尋找甲蟲的書籍,如今『台灣甲蟲生態大圖鑑』上下兩冊的出版,彌補了甲蟲放大鏡在物種辨識上的不足,讓想更進一步了解甲蟲的讀者,擁有一系列完整的甲蟲書籍。
撰寫這兩本圖鑑的過程,比甲蟲放大鏡花了更多心思,因為圖鑑是辨認物種的工具書,每一物種必須在辨識與分類上精確無誤,老實說,對不是學昆蟲出身的我來說,物種的分類的確不是我的專長,要精確分辨出每一種類的確不是件輕鬆的事,我只能用更多的時間來查詢相關資料,和朋友研究討論,再加上個人在野外的種種觀察經驗,才能完成這兩本甲蟲生態大圖鑑。
幸好在甲蟲的分類與辨識上,多年來已經有許多著作與相關論文,提供了非常多的甲蟲資訊,有專門辨識步行蟲的,也有專門討論金龜子種類的專書,甚至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網路,也有許多甲蟲愛好者分享了各類相關知識。不過鞘翅目甲蟲可說是博大精深,讓我在撰寫甲蟲圖鑑的過程中更是戰戰兢兢,因為已經有許多學者或前輩發表過各類甲蟲圖鑑,例如分門別類的鍬形蟲、天牛、瓢蟲、金花蟲等專門的圖鑑,不過涵蓋各種鞘翅目甲蟲的圖鑑,倒是沒幾本,今天有幸在出版了『甲蟲放大鏡』後,能繼續出版辨認甲蟲物種的圖鑑,也希望這兩本圖鑑有別於市面上的各類昆蟲圖鑑,所以大膽使用甲蟲身上的顏色做為圖鑑分類的依據,而在顏色的挑選時也煞費苦心,因為甲蟲身上的顏色並不是非黑即白,就算是黑色型甲蟲,也有深黑與淺黑之分,用顏色分類的確造成編排上很大的困擾,但仍舊努力完成,希望可以讓剛接觸鞘翅目甲蟲的讀者,拋開令人困擾的科別,而利用甲蟲鞘翅與前胸背板的顏色直接做查詢的依據。這樣的辨認方式或許對熟悉甲蟲的讀者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我仍希望運用這個大膽的創意,讓更廣大的讀者能更輕鬆辨識更多的甲蟲種類。
在撰寫這兩本甲蟲生態大圖鑑的過程中,我也閱讀了許多國內外昆蟲專家學者的著作與文章,很感佩他們默默為甲蟲分類的付出,在野外辛苦捕捉標本,在研究室努力將昆蟲做分類,讓後輩如我能有更多資料可供參考,也間接讓這兩本書的內容更臻完善。
近幾年來我拍攝昆蟲的腳步延伸到國外,在撰寫這兩本書時抽空去了趟婆羅洲,除了舒緩寫稿的壓力,最主要目的是去拜訪一個以昆蟲聞名的國家公園。這次是我第四次前往婆羅洲,前三次已經拜訪過好幾個隸屬東馬來西亞的國家公園,這次最主要的行程是去沙勞越州的摩祿國家公園(Mulu National
Park),摩祿國家公園以蝙蝠洞與石灰岩地質聞名,昆蟲的種類與數量更高於其他國家公園,我當然是衝著昆蟲去的,而摩祿國家公園果然沒讓我失望,雖然遇到連續的陰雨天,但仍舊看到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昆蟲。竹節蟲大概是國家公園內最常見的昆蟲,種類之多、外型之奇,一點也不輸給甲蟲,反倒是期待的大型甲蟲,只看到寥寥幾種,不過這就是百分之百的野生環境,想看到大型甲蟲並不像走進昆蟲寵物店般,琳瑯滿目任君挑選,在野外槓龜是家常便飯,包括熱帶雨林的消失、昆蟲捕捉者的一網打盡,還有我們待在野外觀察的時間不夠長,都是不容易在野外看到大型甲蟲的原因。
其實在台灣,我們一直跟隨著日本人的腳步,受到日本的影響而吹起鍬形蟲與兜蟲熱潮,放眼全世界,沒幾個國家這麼瘋這類大型甲蟲,就像喜愛吃魚類的日本人消耗掉全世界大多數漁獲一樣,日本人也消費著熱帶雨林中的各類鍬形蟲與兜蟲,讓牠們被捕捉後賣往日本。台灣也跟著日本的潮流,近年來昆蟲寵物店一家家的開幕,貨架上擺滿琳瑯滿目的大型鍬形蟲或兜蟲,形成一股難以抵擋的甲蟲飼養熱潮。
我並不是反對飼養甲蟲,甚至以販賣昆蟲相關產品維生的朋友也不在少數,但是常聽到朋友的小孩養甲蟲後沒多久就膩了,除了困擾家長之外,更擔心外來種會被不當的野放,產生重大的生態問題,這些都不是正確的生命教育。
台灣的中小學生因為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例如甲蟲王者的遊戲,開始對鍬形蟲與兜蟲大為著迷,這些體型威武的甲蟲確實迷人,但是許多小朋友與家長,似乎只是停留在「養」甲蟲的階段。小朋友養甲蟲只在乎體型的大小,而真正野外的甲蟲是如何生活?牠們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似乎一點都不重要,而許多家長更是一到暑假,就開車往山裡跑,拿著捕蟲網想撈個幾隻鍬形蟲讓小孩過過癮,筆者就常碰到下車來問路的家長,問我那裡有鬼豔鍬形蟲?那裡可以捉甲蟲?似乎只想捉到甲蟲,而完全忽略了走出水泥叢林,到野外親近大自然的真正意義。
就像甲蟲的種類不只是鍬形蟲與獨角仙而已,想認識甲蟲的方式也不是只有捕捉與飼養一途,從先前出版的『甲蟲放大鏡』一書,我就鼓勵讀者多多走出戶外,去尋找與欣賞野生甲蟲,在野外到底會發生那些有趣的生態行為?這次出版的甲蟲生態大圖鑑,希望讀者認識更多台灣各類的甲蟲。雖然甲蟲種類實在繁多而無法一一介紹,仍儘量在有限的篇幅內,為讀者介紹二百種甲蟲的辨認方式與生態行為,希望讀者在野外能更順利找到甲蟲,以及用更多角度去欣賞甲蟲,更重要的是希望讀者們都能帶著小朋友走出戶外,或許這一趟沒找到甲蟲,但也許看到了其他昆蟲,也感受到大自然的律動,流了一些汗,吃著自己辛苦揹的食物,這不正是我們走向野外最想得到的東西。至於森林內的甲蟲,如果幸運的與牠們打了照面,可以用相機為牠們留下倩影,但別忘了牠們是屬於這片森林的,千萬別因為私心而將牠們「綁架」回家,因為還有很多人也想看看這些甲蟲在野外的英姿呢!
我並不是學昆蟲的,但我對昆蟲的熱情絕對不輸昆蟲系的學生,或許也正因為我沒讀過昆蟲系,要不然我可能會沉溺在捕捉與蒐集昆蟲的狂熱中而不可自拔。我用相機認識昆蟲,用影像為不會說話的昆蟲發聲,這幾年來更因為拍攝昆蟲,結識不少好友,走訪了全台灣各地,甚至遠至法國普羅旺斯與婆羅洲熱帶雨林,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昆蟲帶領我拓展我的視野,這絕不是只透過書籍可以體驗的經驗,此外還讓我結識同樣愛好昆蟲的外國友人。
這位來自俄羅斯的友人,職業是在世界各地研究海洋蝦類,業餘興趣是尋找各類昆蟲,而在2008年初他受邀來台灣的中研院進行短期工作,也讓我有機會跟這位老外交流。他很訝異台灣人為何對甲蟲如此著迷,也讓我知道世界各地的人,看待昆蟲的方式都不一樣,而見識廣博的他長期待在中南美洲工作,各種怪異的昆蟲看了不少,而他拍攝了許多中南美洲的昆蟲,一隻比一隻特別,讓我對中南美洲的熱帶雨林更加心嚮往之,希望有朝一日真的能夠來一趟中南美洲昆蟲之旅。
至少在我目前拜訪過的國家中,看到法布爾筆下百年後的普羅旺斯,以及亞洲熱帶雨林的生態環境,都明顯感受到自然環境正急遽改變,尤其是熱帶雨林,一車車載滿巨木的卡車從雨林深處開向木材工廠,野生動物的家園正急速消失中,森林中的甲蟲當然也是被迫害的一群。當我親眼目睹國外實際發生的狀況,回到國內後,看到許多大小朋友手拿著捕蟲網,準備大展身手時,不免為森林中的甲蟲捏一把冷汗,牠們或許逃過了砍伐森林的鏈鋸,卻可能逃不過變成飼養箱寵物的命運。
認識甲蟲可以是我們認識大自然的一個開端,美麗的甲蟲讓我們對更多野生動物產生興趣,但如果只認識甲蟲,而不去認識牠們生存的自然環境,不去認識牠們周遭各種昆蟲與野生動植物,實在殊為可惜。這兩本甲蟲生態大圖鑑以及先前出版的甲蟲放大鏡,衷心希望讀者能透過這三本甲蟲書籍,進一步認識這些美麗的小傢伙,以及培養對甲蟲的保育觀念,進而落實愛惜大自然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