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序》觀察甲蟲樂無窮
張蕙芬 大樹總編輯
自從推出『甲蟲放大鏡』後,大小朋友詢問甲蟲的反應格外熱烈,顯見甲蟲家族確實是昆蟲中的異數,集人類三千寵愛於一身。為了進一步貫徹作者「以觀察代替捕捉」的信念,我們又策劃了『台灣甲蟲生態大圖鑑』上下兩冊,讓許多甲蟲迷可以好好在野外看甲蟲看個過癮。
為了考慮一般人的使用需求,我們不用生物分類上的科別來做為編輯的主軸,反而選擇了人的感官,即視覺上的顏色來做為整本圖鑑的脈絡,這樣的編輯製作在生物圖鑑上是頗富創意的,相信也是容易入門和上手的。
甲蟲家族在台灣少說也有五、六千種之多,要從中選擇兩百餘種甲蟲來做介紹絕非易事,著眼點自然以常見為原則,其它有部份稀有或台灣特有的種類也會一併納入。由作者多年累積的甲蟲攝影傑作,透過活潑生動的編輯製作,每個人都可以一窺甲蟲的生態,並且實地體驗觀察甲蟲的樂趣無窮。
昆蟲種類的鑑定並不容易,但絕對是學術研究的重要基礎,台灣蕞爾小島擁有了豐富無比的生物資源,首要之務自然是製作更多的生物圖鑑,讓學生、老師或自然愛好者可以使用,才能讓自然觀察蔚為風氣,也會對自然資訊的累積有很大的幫助。
製作大樹經典自然圖鑑系列就是希望提供給大眾一個接觸自然的入門徑,不論是喜愛植物、鳥類、昆蟲、青蛙、螃蟹或爬蟲類,都可找到各自需要的工具書,又加上作者群大多是自學成功,所以方法和觀點都可以比較貼近一般人的需求。我們何其幸運居住在台灣,也應該盡我們所能好好認識台灣這塊土地,以及所有生活在這裡的生物。
作者的話
甲蟲是昆蟲界相當迷人的家族,牠們有些體型碩大威武,有些身上擁有難以形容的豔麗顏色,讓許多昆蟲迷為之瘋狂。
筆者有幸於2008年7月中旬,由天下文化出版了個人第一本書『甲蟲放大鏡』,書中介紹了各種甲蟲有趣的生態與美麗型態,傳遞給許多讀者不一樣的知識與視覺上的享受,而出版社天下文化以及此書的總編輯張蕙芬女士,在編輯甲蟲放大鏡這本書的過程中,覺得意猶未盡,甲蟲的知識廣闊無際,還可以再做更多的延伸,所以有了出版『台灣甲蟲生態大圖鑑』的念頭。
在多年來昆蟲界前輩們的努力耕耘下,市面上出版了不少各類甲蟲圖鑑,甚至有專書介紹鍬形蟲與天牛等甲蟲類別,所以當筆者著手進行甲蟲圖鑑的編撰工作後,雖然相當興奮可以將自己對於甲蟲的知識,以及多年來拍攝的影像,再度化為書籍與讀者分享,但心裡卻有著不小的惶恐。目前市面上的生物圖鑑已如過江之鯽,相當繁多,到底要寫出什麼樣的甲蟲圖鑑,才能有更多的突破呢?這問題在製作此書的初期,一直在我腦中打轉。
當有人知道筆者要出版甲蟲圖鑑時,第一句問的就是:「甲蟲種類這麼多,要怎麼介紹呢?」、「不是已經有鍬形蟲與天牛圖鑑了嗎,那還要介紹什麼甲蟲呢?」這些問題就像顆震撼彈般,在我腦中爆開,的確,屬於鞘翅目的甲蟲家族是昆蟲中最龐大的家族,在台灣也不例外,有人估計台灣有一萬種以上的甲蟲種類,如果真的如此,恐怕筆者尋找一輩子也找不完。
反覆思索這個問題,我就想起我在野外觀察甲蟲的經驗,還有身旁周遭朋友或讀者對於一本便利甲蟲圖鑑的渴望,所以這些經驗與渴望,成為『台灣甲蟲生態大圖鑑』的規劃雛型。
要拍攝到台灣所有的甲蟲種類,基本上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所以筆者選擇了兩百種台灣較為常見的甲蟲,或是數量稀少卻有特殊意義的稀有甲蟲,同時這兩百種甲蟲全為陸棲甲蟲,雖然台灣也有不少種類的水棲甲蟲,例如種類不少的龍蝨等,但畢竟觀察水棲甲蟲有其困難度,再者多年來的拍攝多以陸棲甲蟲為主,較少接觸水棲甲蟲,由於這些因素,本書介紹的種類完全為陸生甲蟲,而且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在陸地上觀察陸棲甲蟲,的確比在水池邊或水面上觀察水棲甲蟲,較為容易入門而且安全性也高,所以這兩本圖鑑以介紹台灣的兩百種陸棲甲蟲為主,希望讀者從最容易觀察的陸棲甲蟲上手。
根據大多數想接觸昆蟲的讀者,也包括我自己多年的經驗,許多圖鑑過於艱澀,學術性的文字與分類,往往造成與讀者之間的鴻溝,尤其大多數讀者也許想接觸昆蟲,但過於學術性的圖鑑常帶給他們查詢上的不便與壓力。有鑑於此,筆者想到利用視覺上對顏色的直覺,用甲蟲身體上的顏色作為最主要的檢索條件,輔以體長大小的排列順序,希望帶給讀者更直接而且方便的查詢方式,以輕鬆的閱讀查詢來認識更多台灣的甲蟲。
除了多年來不間斷記錄台灣的甲蟲與各類昆蟲,這三年我開始走向海外,從法國到馬來西亞熱帶雨林,目的都是為了六隻腳的小昆蟲,此舉不代表我就要終止記錄台灣的昆蟲,反而用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角度,希望親眼見證,甚至用我的相機記錄那些以前只能在書上看過的有趣昆蟲。
這兩年我去了馬來西亞熱帶雨林約四趟,看到無數種美麗的甲蟲與昆蟲,但感受更多的是熱帶雨林快速的破壞速度,如果沒親眼坐在飛機上俯視大地,你不會知道有多少熱帶雨林,已被伐木與種植油棕給取代了,而原本住在雨林中的甲蟲,當然都不復存在。回頭想想,才知道我們必須要更努力,去揭開台灣各類甲蟲與昆蟲生態,而且我們要保護的,不只是被冠上保育類甲蟲的物種,我們要保護的是甲蟲與動物的棲地,不要再讓熱帶雨林的憾事重演。
百年前法國人法布爾每天坐在樹下好幾個小時,就只是為了觀察記錄某一種昆蟲,他的著作『昆蟲記』百年來啟發了無數人成為科學家或保育人士,而對於揭開昆蟲的神秘面紗,當然也不能只學習法布爾,科學上的物種鑑定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許多昆蟲的分類學家埋首於研究室,為各類昆蟲留下珍貴資料,在此筆者要向他們致敬,對於甲蟲的分類,筆者也只能藉由輕鬆的介紹方式,以及努力拍攝的精美圖片,希望讀者能認識更多台灣的甲蟲種類,為得到更多甲蟲知識來打好基礎。
何其有幸,筆者在出版敘述甲蟲生態的『甲蟲放大鏡』後,又有機會出版圖鑑類的『台灣甲蟲生態大圖鑑』,除了靠周遭許多好友的幫忙,還有張蕙芬總編輯的促成,不然憑我一己之力是很難辦到的。在內容上,筆者也以最大的努力,除了花費許多時間去記錄與探究野外甲蟲的生態,對甲蟲的鑑定也盡了最大的努力,但難免有疏漏或錯誤之處,也請各位先進與同好,給予筆者指正。
透過這兩本圖鑑的出版,筆者期望有多人能認識台灣的甲蟲,先喜愛上牠們,再進而保護牠們,當然最後要保護的是,牠們生存的每一塊自然大地。
如何使用本書
台灣擁有豐富的昆蟲資源,其中甲蟲更是豐富,種類與數量可謂相當繁多,但對甲蟲有興趣的入門者,或是對甲蟲有初步認知的初中階甲蟲愛好者來說,一般圖鑑類或昆蟲書籍,往往按照學術上「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分類來規劃,而屬於「鞘翅目」的甲蟲,圖鑑的編排就大多以分類上的「科」來做依據,在使用上並不容易。
對於還搞不清楚眼前這隻甲蟲,到底屬於那一「科」的讀者來說,例如「步行蟲科」與「擬步行蟲科」到底有那裡不同,如此一來,比對甲蟲就變得像大海撈針般困難,或者得靠翻書的運氣,運氣不好的話,翻了好幾頁還是不知道何時會出現。有鑑於此,本書特別利用一般讀者對甲蟲最直覺的印象,就是甲蟲身體上的顏色,利用視覺上的直覺,做為本書分類編排的方式。
根據甲蟲的體色,可以快速查閱書中每一跨頁的左頁,側邊的顏色區塊,主要依據甲蟲最顯眼的鞘翅顏色,再輔以前胸背板上的顏色,配合上清晰的甲蟲照片,應該可以馬上找到書中對應的頁數範圍。
如果相同顏色的種類繁多,每一種顏色還會再根據甲蟲的體長大小,從大到小依序排列,很快的,就可以查到想查的種類了。
例如,如果想查閱一隻鞘翅黑色、前胸背板為橙紅色,體長約半公分的甲蟲,因為鞘翅為黑色,可以馬上參閱『台灣甲蟲生態大圖鑑』上冊黑色系甲蟲圖鑑,根據每一頁左側的顏色區塊,還有體長的範圍,就可以找到這隻甲蟲是「甘藷蟻象」。
相同的,如果一隻鞘翅是黃褐色的甲蟲,上面還帶有黑色斑點,而前胸背板也是黃褐色帶有黑色斑點,體長約6~7mm的甲蟲,一開始就根據鞘翅顏色,參閱『台灣甲蟲生態大圖鑑』下冊其他色系甲蟲圖鑑,尋找主顏色區塊為黃褐色,區塊內還帶有黑色斑點的頁面,最後根據體型大小,配合上清晰的甲蟲照片,相信很快就可以查出是「星點褐金龜」。
在內文的敘述方面,本書除了維持學術分類上不可或缺的各項資訊,同時將資料條列化,此外,在身體特徵與生態習性的描述上,不用一般圖鑑艱深且學術性的描述方式,改以貼近讀者的敘述,讓任何人都可以看得懂。
相信透過本書「視覺系統」的查詢方式,應該可以讓讀者很快查閱到甲蟲的種類名稱,第二步再透過文字敘述與圖片呈現,以通盤了解每一種甲蟲的辨認方式與生態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