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質疑全球化大都市 王斑∕史丹福大學亞洲語文系教授
90年代中,黃宗儀同學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錄取為比較文學系的博士生,從台灣來到紐約市東部的長島石溪鎮。石溪校園濱臨度假村的海灘,傍有綠樹蔥蘢的山丘,幾處古雅的街區小鎮座落在學院的四周。週末風和日麗閒暇之時,石溪鎮的居民,包括學生,常到附近的荷塘遊玩,用麵包渣飼餵在水上嬉戲的鴨子。整個地方的感覺是,處桃花源日久,不知有漢魏。在這裡讀比較文學、咀嚼莎士比亞、分析陶淵明,真是天時地利。當時我在石溪校園比較文學系任教,瞭解到黃宗儀同學剛到此地蠻愉快,很融入那種世外之情。但我也知道她對法蘭克福批評理論很有興趣。誰知幾年下來,她寫起博士論文就筆鋒頗為犀利,大有火藥味,嚴辭抨擊大都市的弊病,分析國際資本的湧流蔓延,闡述大都市按資本邏輯的規劃,打造出日益華麗虛幻的想像。當時跟教員同學聊天,一談及紐約市,有的人認為是文化消費的極樂世界,有的人則認為紐約市與長島恬靜的氣息水火不容,雖開車一小時便到,但完全是異地他鄉,散佈著香風臭氣。但不管好壞,提到紐約市,連紐約兩字都省去了,只稱
The City,
即,萬城之首,萬都之王,似乎地球上除紐約之外沒有什麼名正言順的城市。紐約這種天下之都的傲慢與偏見,黃宗儀一定在求學時代就可體驗到,所以能激發批評和思考。在她的筆下,資本都市的君臨萬眾,一統天下,轉移到了亞洲的大都市。她在博士論文中就分析了國際資本在亞洲都市如何建構、支配人們生存空間。那是一篇論證翔實、分析精彩的論文,我有幸成為論文的委員會的指導者之一。黃宗儀畢業後在台師大任教,後又被台大聘請,可見其學術之功底和成就。而且,畢業不久,她英文博士論文很快就由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此書不久還獲得台灣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勵。
目前這部中文書,仍然針對巨變中的東亞大都市的皇皇景觀,更進一步發展了博士論文中的觀點和論題,同時增加了不少新材料、新的文本分析。曾幾何時,千禧年來臨之際,紐約的時代廣場,聚集人頭鑽動的人群。全世界各地的觀眾,則翹首欣賞凝視這紐約時代廣場跨時代、劃時代的普天同慶。可是,幾年之內,紐約似乎越來越失去新世紀橋頭堡的地位。全球電視櫥窗裡展現的,越來越多的是上海的浦東林立的金融大樓和東方明珠、台北市的大廈和香港的金融中心。太平洋周邊,如澳洲、東南亞、印度的新的高樓和資本聚集,也蔚為亞洲興盛的景觀。奔向未來的淘金者和跨洋冒險家,也每每從亞洲某個都市嶄新的巨型飛機場起飛。東亞崛起的景觀,撲面而來,大有席捲世界之勢。這個歷史鏡頭的快速轉換,讓人目不暇給。經濟發展,國勢崛起,東亞、南亞地域經濟飆升,資本風水東方西方輪流轉,真所謂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這似乎應驗過去大陸國際主義的東風壓倒性西風之說。正因如此,城市的發展與經濟的繁榮與全球資本的關係,近年來已經蔚然成了顯學。然而,高樓上俯瞰全球稱霸一方的巨賈,歌功頌德者大有人在,而在夾縫中掙扎的平頭百姓,卻少有人去問津。全球經濟貿易,專家們大有說辭,侃侃而談;國際、國家政治,評論員分析評說,有理有據。而市井小民的生存,草根社區的人情掌故,少有敘述與故事。白領麗人、成功人士、天之驕子,有人畫像,有人羨慕崇拜;衣衫不整、無家可歸的移民,身無分文的他者,就少有人為之鳴不平。
黃宗儀這部著作,填補了方興未艾的全球都市研究中的幾處空白,揭示了政治掛帥、資本至上的分析的盲點,補充了地理研究的不足。全球化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在於資本流動導致城市景觀和街市走馬燈似的變換更新。這變換是城市本身的內在演變,還是都市和都市之間互通血脈、互相凝視、互相影響和交流所造成?城市本地居民,在生存環境、人際流動的變遷中,如何自我理解、自我表達,而不是隨波逐流,淪為四處奔波、為一口飯流浪異地的浮萍,物化為無名無姓無身分的勞力商品?這種平民百姓、草根階層的文化表達,是用什麼視覺手段、什麼語言、什麼敘述產生?
這些表達產生了什麼空間的想像?另外,那些跨國的菁英,是怎樣將自己變化多端的身分,聯繫到地域和都市的地理文化中?他們怎樣為自己優越的地位帶上歷史的、地理的修飾和標籤?
黃宗儀對以上問題做了深入的探討。她採用文化分析的方法,既分析宏觀經濟政治大環境,又焦聚具體文本、個案事例。政治經濟大環境,就是東亞的全球景觀的都市,焦聚香港、上海和台北。具體事例可以小到個人身體經驗和尋常百姓家。分析的作品既有文學又有電影。這使總體架構的分析富有直接的體感,流暢可讀。作品從王家衛的《重慶森林》到王安憶的《長恨歌》,從陳果的《細路祥》、《榴槤飄飄》到王文華的《蛋白質女孩》。深入細緻的分析,展示的廣闊地域和經驗的空間,戳穿全球資本共榮圈的海市蜃樓,用個體經驗的失落和無助來批評全球化的迷思。如,分析王家衛膾炙人口的《重慶森林》電影作品時,黃宗儀十分巧妙的把個人的日常行止當作分析的焦點。全球資本宣稱,新的都市、新的時空,代表全面自由。個人的行止,就連出門上街逛馬路,都躊躇滿志,可以到購物中心走馬觀花,賞心悅目。琳琅滿目的商品給人以無限的遐想,似乎隨時地上都可以撿到金子。但影片中的四個人物,兩個警察、兩個女性,卻沒有巴黎的漫遊者這麼瀟灑。他們在迷宮的小巷、鴿子籠的高樓、骯髒狹小的公寓、黑暗的街角,行走著、尋找著、追求著。這種行走,也是自己編寫自身故事、表達慾望、追求生存空間的過程。嚮往自由、超越,挑起一次次的渴望,渴望與他人相會、渴望家園,但又一次次被挫折擊碎。全球夢的開放自由,純屬虛無縹緲。
這部著作,可以為緘默的全球經濟中的失敗者抱不平,為仍迷醉於全球無限繁榮美夢的人打一個清醒劑,為那些自鳴得意的跨全球的菁英給予針砭。在學術上,也是對當今全球經濟都市地理討論極有價值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