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我們的世界

沒有我們的世界
定價:320
NT $ 288
  • 作者:艾倫.魏斯曼
  • 原文作者:Alan Weisman
  • 譯者:劉泗翰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08-06-0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973751
  • ISBN13:9789866973758
  • 裝訂:平裝 / 336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或者甚至會有這麼一天:
我們早已消逝,卻不堪忍受沒有地球的寂寞——
我們曾經如此愚蠢地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自取滅亡。
我們,或是我們的記憶,也許乘著宇宙的電磁波搭上回家的航船,
久久縈繞在我們深愛的地球。
沒有了我們,地球母親將默默承受、繼續生活;
可是,如果沒有了她,我們根本無從存在。——艾倫.魏斯曼

如果人類突然從地球上消失,我們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模樣?誰會是地球下一個主人呢?
藉由這種大膽創新的假設,可以審視人類對環境的影響!

  作者以說故事的方式,述說如果人類消失後,城市會迅速癱瘓,高樓大廈倒塌,核電廠大量輻射物流散。博物館中豐富的藝術品、銀行裡成堆的鈔票、美酒佳餚、錦衣華服統統會浸在積水、塵埃、黴菌裡漸漸消失。農業田地將回復到野生型態;成千上萬的鳥兒繁衍存活下來;冷冰冰的城市中,隨著人類消失,蟑螂也將絕跡。最後遺留下來的,或許是人類早期興建的那些紀念性建築物,還有,塑膠、青銅雕塑、無線電波以及一些人造物,將會是我們留給整個宇宙最後的贈禮。

  沒有了我們,地球依然會繼續存在下去,依然會水草豐美、生命繁盛;可是沒有了地球的我們呢?會面臨什麼樣的境況?

  《沒有我們的世界》深刻地指出地球上受到人類各項活動的影響,以及它天生具有的復原能力。作者以別開生面的方式,來讓讀者對環保這個已經司空見慣的議題有全新的認識,藉由人類消失給世界帶來的變化,呈現人類為地球所帶來無法抹滅的慘狀。正如作者所說的,人類的活動正在傷害我們自身所處的環境,這種損害其實必將導致人類最終的滅亡。作者最終提出一個基本又有說服力、而且不需人類滅亡便可留住地球的解決方式。

★在美銷售量已超過兩百萬本!
★一上市便登上紐約時報非文學類榜首,亞馬遜網路書店第6名
★蟬聯紐約時報非文學類書籍暢銷排行榜26週
★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排行榜非文學類暢銷作
★亞馬遜網路書店2007年度百大選書第四名(自然類第一名)
★時代週刊2007非文學類年度選書第一名
★娛樂週刊2007年最佳非文學類書籍
★亞太理論物理中心(Asia Pacific Center for Theoretical Physics)選為2007十大科普好書(南韓版)
★Salon.com 選為2007年五大必讀非文學類書籍
★Barne & Nobles 網路書店2007最佳政治及時事類選書
★美國「每月書會」、「精選平裝書友會」和探索、美國科學人兩家科學雜誌的推薦書。
★入圍2007年美國國家書評獎

  ★《新聞週刊》、《時代週刊》、《出版者週刊》、《華盛頓郵報》、《美國科學人》、《科克斯書評》、《種子雜誌》、《書目》專文推薦
★本書已賣出含英法德俄、日本、南韓、中國大陸等31國版權

作者簡介

艾倫.魏斯曼(Alan Weisman)

  西北大學文學碩士,目前為亞利桑納大學新聞學院暨拉丁美洲研究榮譽副教授,曾任教於麻州的威廉斯學院與亞利桑納州的普雷史考特學院,並擔任《洛杉磯時報雜誌》的特約編輯。他在美洲、歐洲、非洲、前蘇聯、中遠東等地區都做過和環境科學有關的深入報導,發表於《哈潑雜誌》、《紐約時報雜誌》、《洛杉磯時報雜誌》、《大西洋月刊》、《探索》等雜誌上。他的作品另外還被收入《2006全美最佳科學寫作文集》一書中。除了寫作,他也為美國公共廣播電台等單位製作廣播紀錄片。

  魏斯曼的新聞報導與散文著作多次獲得國際獎項,包含地極獎(The Four Corners Award)的最佳非文學類著作、洛杉磯記者協會最佳專題報導、西方最佳新聞寫作獎、羅勃.甘迺迪新聞獎、聯合媒體獎、巴西政府頒發的全國最佳新聞獎。他也曾經得到美國福特基金會、公共廣播電台、洛克斐勒基金會、麥克阿瑟基金會等組織的研究獎助金。1998年,他以南美哥倫比亞的生態村落為主題,完成了《葛維歐塔村:重新發明全世界》,立即獲得美國智庫頒發的獎項。其他著作包含《血裡的回音》(An Echo in My Blood)、《疆界:美國與墨西哥》(La Frontera: The United States Border With Mexico)等。2005年,他於在探索雜誌發表〈沒有人的地球〉(Earth Without People)這篇文章,榮獲2006年美國最佳科學寫作獎,進而延伸完成這本《沒有我們的世界》。

  為了撰寫本書,魏斯曼先花了兩年半的時間到世界各地訪查,足跡遍及各大洲,包括了在波蘭與白俄羅斯之間綿延50萬英畝的最後一片原始濕地、南美洲瑪雅文明的舊址、南北韓現在已成無人區的阪門店、亞馬遜熱帶雨林。透過這些地區的探訪,魏斯曼建構起全書最基本的圖象:沒有人類的干擾與破壞,自然的生態系統發展均衡,生機盎然。

  除了察看自然景觀之外,魏斯曼還與地球科學、建築、物理、農業、藝術、神話等各個學科的專家就各項細節交流,研究19世紀以來,隨著能源、醫藥、食品加工等領域的進步使人類的數量倍數成展,我們帶給自然環境何種巨大的負擔。

 

本書緣起

  現年60歲的魏斯曼現在美國亞利桑納大學教授國際新聞學。雖然專業與科學無關,但當一名科學家是魏斯曼從小的夢想,他熱愛大自然,自小在森林旁邊長大,喜歡陶醉在森林裡聽鳥兒歡快的叫聲。魏斯曼寫過很多報導,得過很多獎項。起先他不只關注環境問題,還熱愛藝術。「我對樹木的熱愛和對詩歌的鍾情是一樣的,它們都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但是當環境問題變得越來越觸目驚心,我不得不對此更加關注。比如在一個煙塵滿天的天氣,如何讓一個詩人出門望向天空,然後得到靈感寫出一首歌頌天氣的詩?」魏斯曼發現自己寫的所有報導都與自然有關。「我們談經濟會說到自然,因為所有的經濟活動全部依靠自然提供的資源;談到文化也會說到自然,離開自然和環境,我們還能是誰?我們可以製作造出各種人工產品,可是我們能製造出空氣、水和其他資源嗎?」

  2003年6月,魏斯曼離開居住地亞利桑納森林,他厭倦了那個到處是乾旱土壤、樹皮甲蟲的地方,逃往氣候溫和的紐約。但巧的是,那晚他在朋友的小木屋裡遇上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名為卡茲奇山的龍捲風襲擊。結果,一根兩公尺多高的雲衫樹苗像標槍一樣插入了朋友的房子。就在這時,魏斯曼收到了《探索》雜誌編輯喬西的傳來的留言。

  喬西在那段時間重讀了魏斯曼幾年前發表在《哈潑》雜誌上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描述了人類逃離車諾比的情景,以及大自然如何佔領人類留下的空間的故事。喬西突發奇想問魏斯曼,如果人類消失了,世界會怎樣?

  在一句無心話語的刺激下,魏斯曼產生了寫一本書的想法。他開始遊歷世界,去了很多污染嚴重的地方,決心要真實地展現沒有人類的世界如何繼續下去。4年後,也就是2007年7月,《沒有我們的世界》英文版上市,魏斯曼在書的開頭就把人們帶回歐洲僅存的一處原始森林,那是他最喜歡的地方,位於波蘭和白俄國交界處,總面積20萬公頃。「現在走進這片原始森林,還能聽到狼嗥、老鷹的笑聲和歐洲野牛的叫喊。在這裡,那些在北半球經常能看到的樹種橡樹、樺樹等體積都很大。看到那些巨型橡樹、樺樹,也許會令人覺得奇怪,但也會讓人產生一種熟悉感,可以讓大家想起大自然原來是什麼樣子。」

 

內容連載

第三章 沒有我們的城市
我們實在很難想像,現代城市這般堅實的龐然大物,有朝一日會整個被大自然吞噬。只要看到巨大的紐約市屹立存在,就很難在腦海中勾勒出這整座城市完全消失的景象。二○○一年的九一一事件,只能告訴人類爆裂性武器的摧毀能力,並未顯示出如侵蝕或腐壞的殘酷過程。世貿中心大廈在眾人驚駭中瞬間倒塌,不只讓人聯想到攻擊者的意圖,更突顯出我們基礎建設是如何脆弱且不堪一擊。這種過去無從想像的災難,還只不過是侷限在幾棟建築物而已。然而,大自然消滅人類城市所成就的一切,所需的時間可能遠比我們想的要短得多。

一九三九年,世界博覽會在紐約舉行。波蘭政府送來弗瓦迪斯瓦夫‧亞格隆尼大公的雕像參與展出,過去從未有任何雕像紀念這位「比亞洛維察原始森林」的創始人,表彰他在六個世紀前保存了一大片原始森林的成就。立陶宛大公亞格隆尼娶了波蘭皇后,將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大公國結合成一股歐洲的新興勢力。這座雕像展現出他在一四一○年打贏了葛隆伐會戰(Battle of Grünwald)之後騎在馬上的英姿,手上高舉著兩把從敵人十字軍的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nights of the Cross)手中奪來的佩劍。

然而一九三九年,波蘭子民對抗條頓騎士團的部分後裔時,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紐約的世界博覽會還沒有結束,希特勒的納粹政府就已經接收波蘭,而這座雕像也無法回歸故土。六年後,波蘭政府把它送給紐約市,象徵在橫逆中遭到打擊卻勇敢活下來的倖存者。於是亞格隆尼大公的雕像就安置在中央公園,俯看著如今稱之為烏龜潭的水池。

當艾瑞克‧桑德森博士(Eric Sanderson)帶著導覽團參觀中央公園時,通常他和團員都直接走過亞格隆尼大公的雕像,停都不停,因為他們完全沉迷在另外一個年代:十七世紀裡。桑德森博士臉上掛著眼鏡,頭戴寬邊毛帽,下頦一圈修剪整齊的白鬍髭,背包裡則塞了一台筆記型電腦。他是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的地景生態學家,這隻由全球研究人員組成的戰鬥部隊正試圖拯救這個世界,不受到自身反噬。協會的總部設在布朗克斯動物園,桑德斯就在這裡指揮「曼納哈達計劃」,以虛擬方式重建曼哈頓島,回復到亨利‧哈德遜(Henry Hudson)及其船員在一六○九年首次見到這個島嶼的風貌,即紐約在都市化之前的景觀,也據以推測它在後人類時期可能出現的模樣。

他的研究小組已經找到了原始的荷蘭文檔案文件、殖民時期的英軍地圖、地形普查資料以及城裡好幾個世紀的各種檔案。他們徹底研究了地質沉澱物、分析花粉化石,並將大量的生物資訊輸入繪圖軟體,在電腦上呈現立體全景,森林茂密的野生林地與現代大都會同時並列。每當他們證實歷史上曾有某種青草或樹木出現在這座城市的角落,就輸入一筆新的資料,電腦影像會自動填補更多細節,看起來更真實,也更令人震驚。他們的目標是以全紐約市的街區為單位,完成整座幽靈森林的完整導覽,甚至當桑德森閃躲第五大道上繁忙穿梭的公車時,還能一邊在腦海中看見這份導覽地圖。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