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明文集03:風中蘆葦(新版)

陳芳明文集03:風中蘆葦(新版)
定價:250
NT $ 213 ~ 225
  • 作者:陳芳明
  • 出版社:聯合文學
  • 出版日期:2008-05-1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5227638
  • ISBN13:9789575227630
  • 裝訂:平裝 / 24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陳芳明,一個台灣散文界的巨擘。他在綺麗的文字中蘊藏時代的哀愁,他的這一本散文集《風中蘆葦》,收錄了青澀年少時最早的幾篇作品,捧讀這些篇章時,很難想像一名追求學理和政治實現的作家,也跟所有少年人一樣,有著類似的迷惘與慾望。《風中蘆葦》的二版序言〈詩的未完成〉中,陳芳明提到自己和作品之間的疏離感:

  「面對那一堆複印的文字時,我竟錯覺地以為那是別人的作品。……文章作者明明印著我的名字,我竟完全不熟悉其中的思路與技巧」。

但是,在《風中蘆葦》舊版序言〈失去國籍的地圖〉中,陳芳明卻說:

  「這冊散文集,是我浪跡海外十餘年的一份備忘錄,是我對自己往後生命警惕的一份白皮書,也是我思想轉折過程中繪製的一份精神地圖。」

  不管作家本身要如何評講自己的作品,對讀者來說,陳芳明的文字已經達到一種境界,可以獨立於作家本人之外,成為供讀者欣賞陶醉的卷札。即使最初的思緒和技巧顯得陌生,篇章中感動人心的元素,卻依舊傳唱。

  《風中蘆葦》一書,收錄陳芳明少年的〈啟航〉、在海外的〈遠航〉與回到台灣之後的〈回航〉。在這座蕞爾小島上,漂泊的豈只是陳芳明一人呢?從《風中蘆葦》洋流般的文字中,我們的同一條心弦將被觸動,漂往同一個方向。

作者簡介

陳芳明

  台灣高雄人,一九四七年生。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從事歷史研究,並致力於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曾任教於靜宜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現為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近年編有《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下)。著有政論《和平演變在台灣》等七冊,散文集《風中蘆葦》、《夢的終點》、《時間長巷》及《掌中地圖》,詩評集《詩和現實》等二冊,文學評論集《鞭傷之島》、《典範的追求》、《危樓夜讀》、《深山夜讀》及《孤夜獨書》,學術研究《探索台灣史觀》、《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及《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傳記《謝雪紅評傳》等。目前正在撰寫《台灣新文學史》。

 

目錄

詩的未完成(新序) 007
失去國籍的地圖(舊版序) 012

第一輯 啟航

河想 021
天路歷程 024
傍晚的叩訪 027
落一片葉又一片葉 029
路過大山屯 032
飛幡 035
楓葉青青 038
秋渡華盛頓湖 042

第二輯 遠航

為了忘卻的紀念 049
流浪的吉他 055
磐石與鏡 062
穿過歷史與文學的長廊 070
路過波士頓 096
忽然谷 100
雪融 104
深夜的嘉南平原 109
向晚的華爾騰湖 113
我所不知道的謝里法 121
給秀喜姑媽的一封信 129

第三輯 回航

從落空到落實 135
受傷的蘆葦 138
寧可是一個歌手 144
曠野裡的墓碑 152
遠行的玫瑰 162
交錯 168
轉折 177
一片冰心在玉壺 186
傷痕書 192
鮭魚還鄉 214
都留在雪地裡 220

 

自序

◎詩的未完成◎

  閱讀自己的散文舊稿時,我已無法推想當初撰寫時的情調與情緒了。我曾經這樣相信過,凡屬於自己親筆寫出的文字,都能夠牢記不忘。不過,對於這樣的自信,我不再那麼有把握。有一位熟識的學生到圖書館搜尋我的舊作,並且影印成冊置放在研究室的書桌。面對那一堆複印的文字時,我竟錯覺地以為那是別人的作品。時間的隔離,果真造成如此可怕的生疏?或者是由於年齡的增長,我的記憶已經失去原有的敏銳?文章作者明明印著我的名字,我竟完全不熟悉其中的思路和技巧。身為作者的我,如果都遺忘了原有的創作動機,又如何能掌握自己作品的全部精神?

  我越來越能同意,作者不再是作品的唯一詮釋者﹔我更能同意,作品一旦發表之後,就已脫離作者而獨立存在著。經驗告訴我,三十年前的時代背景已呈模糊,在怎樣的氣氛之下所寫出的散文,如今已不復記憶。多少年來,總是不期然會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遇到一些讀者,他們很熱心提起我早期的文學生涯,也會細數我過去的詩與散文。聽到他們在討論時,不免使我產生幻覺,彷彿自己是一位告別式中的逝者,聆聽著前來祭悼的親友在議論我生前種種。他們詮釋我、裁判者,而我竟無一詞可以回應。他們喚醒我的記憶,但是那些記憶畢竟不能取代前生。

  時間過去那麼久之後,我的年齡終究到達了如何去體會遺忘的滋味。遺忘,在一定的程度上非常接近死亡。記憶開始出現空白時,曾經具體發生的事件便消失無蹤了。連繫那些事件的聲音、情感與人物,自然也跟著變得一無所有。我不能不承認的是,如果沒有重新挖出那些陳舊的散文,許多記憶確實不存在了,所以我的學生找到這些作品時,毋寧使我感到訝異,也使平靜的情緒產生了波動。縱然那些文字如今看起來是何等陌生,讀來是何等衰弱,但它記錄著活躍過的生命則是無可懷疑。

  從十八歲那年,我就開始嘗試撰寫散文﹔也同樣在那年,我寫下生平的第一首詩。對詩的著迷,會變成一生一世的事,最初從未預料過。在大學時期,我喜歡在褲後的口袋塞一冊詩集,招搖走過校園。坐在草地上讀詩,讓自己的想像徜徉飛翔,幾乎成為當時的日行一善。我常常留在學校,直到天黑。然後,坐汽車從新莊的輔仁大學回到台北市區。我選擇坐在最後一排座位,靠著窗口眺望窗外的燈光。橫跨淡水河上的中興大橋,是我必經的道路。汽車搖搖晃晃跨越淡水河時,我常情不自禁暗中誦讀剛剛接觸的詩句。夢幻的年華,浪漫的詩情,都倒映在黑夜的水中。

  許多不成熟的思考,以及不連續的字句,最後都變成了深夜的詩行。我住在一個窄小的閣樓,獨自守著城市的燈光與星空。偶爾傳來市聲的寂靜午夜裡,我坐在樓頭完成了一些詩的斷章,然後毫不吝惜地又將之揉掉。這樣日復一日,閒情中混融著焦慮,期待中拌雜著失落。歲月是如此延續到畢業那年,直到兩個事件騷動了我的生活:一是愛情,一是政治。就是這兩個事件,改變了我的前半生,也支配了我的後半生。我開始體會到生命原來就不是這樣,而世界也不是這樣。

  不過,我要說的是,生活還未受到擾亂之前,我對詩的迷信已到了執迷不悟的地步。那種虔誠與專注,是任何時期都未曾發現過的。對於詩是那樣尊崇,以致我不敢輕易破壞它的形式與內容。如果不能寫成,我就讓它保留原有的面貌。我想我是一位相當失敗的詩人,因為後來檢視自己完成的作品,竟然寥寥無幾。那些沒有完稿的斷章殘句既然未能轉化成詩,後來的下場又是如何?我現在必須承認,當年許多詩的企圖,最後都被我改寫成散文了。

  最初撰寫散文,都是先有句子,然後才慢慢渲染成篇。當然這又是另一個失敗的散文家。當我還是一位二十歲左右的青年,歷練不足,讀書無多,根本還沒有能力去營造結構完美的作品。深夜裡揉掉的詩稿,總會殘存一些自認為是佳句的詩行置於桌上。每當確信那些詩行是不可能完稿時,我就放棄追求的意願。翻閱舊時的日記,常常可以找到一些殘稿的紀錄。這些詩行一旦沒有完成,它就永遠不是一首詩了。然而,如果能另闢途徑,把詩行發展成為新的文體,說不定能延續詩的生命也未可知。年輕時代寫出的好幾篇散文,其實都是以未完成的詩行為基礎而開闢出來的。

  我不是忠誠的詩人,或者說,我不是忠誠的作者。怯於進行抽象的思維,過於崇拜詩的形式,往往使年少的我反而不敢多做詩的嘗試。倘然那時不怕寫出壞詩,不怕發表劣作,也許今天我在詩的領土上已經有了豐收。既然未能忠於原始的創作動機,後來寫出的散文就偏離了詩的軌道。這樣說,我到底要證明什麼?我想要證明的是,最早寫出的散文,其實都是詩的餘緒。詩的原型遭到破壞之後,即使寫成散文,也不能保留原來的心情。說得更清楚一點,我的散文原來就是詩的墓誌銘。因此,重新閱讀早期的散文之作,我簡直可以窺見一個詩人生命的死亡。

  收在《風中蘆葦》的最早幾篇散文,正是埋葬了一顆詩的靈魂。這絕對不是誇張的說法,因為閃現在字裡行間的,我隱然能夠察覺當年一絲躍動的詩影,縱然是那樣倏忽,又是那樣輕淡。對於那一縷魂魄之所以特別懷念,全然是因為那段時期的情操還維持得相當純粹而純潔。等到愛情介入之後,政治接著又撩撥了我的生命,我的詩情從此變得混濁而且複雜。

  在地球另一端度過望鄉的歲月時,我常忍不住回顧閣樓時代的那位少年。在海外完成的詩與散文,不免帶有緊張與憤懣之氣,偶爾也沾染了幾許悲涼。守住城市燈光與星空的樓頭時,我從未預見到自己的靈魂有一天竟然會淪落到愁苦、浮盪的地步。《風中蘆葦》後半部大多數的文字,都寫在遙遠的異域。比起早期的散文,完全失去了那份飄逸與幻想。每個文學生命是不可能停留在最初的階段,它被折磨、被鍛鑄,終於構成了今日的完整與殘缺。

  我要感謝初安民先生對我的寬容。如果沒有他的鼓勵,我的少作恐怕還沉埋在時間的塵灰之中。他容許我收納年少時期的一些生命標本,讓我有自我鑑照的時刻,也讓我的朋友和敵人偷窺那段不堪的年華。散文結集成書時,終於證明了一首詩的未完成。

——一九九八年八月三日 聖荷西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5
    $213
  2. 新書
    88
    $220
  3. 新書
    9
    $225
  4. 新書
    9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