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詩
元智大學中語系副教授 鍾怡雯
無趣瑣碎的生活裡,偶爾會遇到一些特別的人,特別的事。詩人朋友年過五十了,行事作風卻像大孩子,走起路來晃呀晃,有時甚至就在大街上跳躍起來。對生活好奇,熱情,對人充滿善意,身體裡住著調皮天真的彼得潘。強大,自信且自戀,永不放棄追尋豐盛心靈。熟諳紅塵俗事,卻不為塵世所?絆,逍遙自在像一陣風。這種美好的人格,到底來自哪裡?常常我這樣思索著。
因為詩吧,因為寫作。我想。
尤克強第四本即將出版的譯詩《預約一季冬雪》裡,隱約,彷彿,也讀到一種因為寫作而來的,對生活的關注和投入,對細節更深刻的記憶和反省。前三本譯詩集的整體印象是感性而浪漫的,他在選擇的詩裡尋找情感的寄託和依靠,筆觸因此不免也多帶傷感。
《預約一季冬雪》則更多的向生活傾斜。離愁緒比較遠,離現實比較近。現實生活沒有大起大落,來來去去的生活頊事被詩淨化,昇華,正如書名所宣示的,像冬雪,乾淨而安靜,雪落無聲啊。或許,歷經三本詩生活之後,詩終於成為強大的靠山;因為詩,無趣和煩瑣的人世頓生意義,就像喬依爾在〈夏日驟雨〉說的:
人生充滿了「也許會那樣」
永遠有「如果不是這樣」的想像
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工作
和不曾見過的人結婚生活
這是喬依爾的感嘆,或許亦是大部分陷在現實泥沼的人,如你,如我,如尤克強的無奈吧。於是我們需要詩,需要想像。跟他人無關,完全源自於內心的需要和召喚,詩是抵抗,也是安撫。
尤克強在《預約一季冬雪》裡記錄跟朋友的交往,對人世的關懷,那些平凡不過的尋常生活。他把它們編織到詩文裡,所有的譯詩都源自生活的觸動。表面上,他在譯詩;實際上,他在發現他的生活,或者,提煉生活。
尤克強有一間亂得沒空間讓人可坐的辦公室,書籍雜物散漫。我去過一次,心想,這辦公室倒也符合總務長的職務,俗事之雜之不文學之不詩。然而,詩恰恰在這種地方,在貧瘠的現實裡,非文學之地,被深深的渴望,被閱讀,被文學的心靈所翻譯。
在雜物堆裡譯詩。這是一個多麼好的隱喻,多麼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因為詩,讓我們看見世界,看見自己,看見不美好裡的,美好。
天生的詩人
《聯合文學》發行人 張寶琴 2008年1月25日寫於台北
時光荏苒,擔任《聯合文學》發行人已二十三年,結識不少作家、學者以及文化界的精英,許多成為我的好朋友,有些因長期的交往,在我的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每年盛夏舉辦 「全國巡迴文藝營」,在臺灣各大專院校展開,各地藝文愛好者匯集,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在那短短的幾天,談天說地,真誠交談,相濡以沫,甚至徹夜暢飲,認識新的朋友,幾年下來也都成了知心朋友,是我每年期待的時刻之一。
2005年8月,首次在桃園縣元智大學舉辦文藝營,曾經擔任管理學院院長的尤克強教授當時是總務長,我和他是主辦單位的代表,全天候坐陣,接待來授課的老師們,空檔時便倆人對談;他雖理工學院出身,但對文學十分有見地,尤其對英詩的翻譯,興致昂然,不遺餘力。尤克強教授的談吐溫文儒雅,在交談中,我深深感受到他對詩歌的熱愛,似乎是來自他內在心靈豐富濃郁的情懷,和一種天生的稟賦。
隔年,在彭宗平校長、尤教授的鼎力支持下,「全國巡迴文藝營」繼續在元智大學吟唱文學的歌聲,見到老朋友,為了對尤教授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及驗證我對他的觀察,在文藝營的課餘,我對他做了個心理測驗,果然證實了:尤教授最重視的是「情」
「愛」,他天賦有敏銳、強烈、精準的情緒智商,對人事物的互動,總充滿了溫暖親切的原動力,我羨慕的口吻說:「傳統的價值觀使你選擇了科學,幸運的是你聆聽了自己的心聲,而寄情於詩,你是天生的詩人。」
到了2007年,盛情難卻,「全國巡迴文藝營」第三次在元智大學舉辦,當時雙眼颱風聖帕將侵襲臺灣,行徑詭異,變化莫測。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蒞臨演講時還晴日當好,沒想到隔天聖帕颱風來勢洶洶,尤教授不畏風雨,全力支持營隊的防颱設備以及飲食存糧,使無法離營的學員們,安全又舒適地多待一天。
國際知名導演楊德昌先生,於2007年7月11日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告別式,楊導演的妹妹朗誦美國知名作家范大克(Henry Van Dyke, 1852?1933)的短文“Gone From My
Sight”,尤克強立即翻譯成中文,7月19日在《聯合報》副刊發表,在悼亡中傳達出深沉的情意,而如此對人的關懷與感情,正是汩汩不絕詩意的來源,如同尤教授將這般的感情,轉化為實際行動,在「愛詩社」出版一系列經典作品,將西方文學赫赫有名的絕妙詩作中譯,幾年的經營下,已卓然有成。
尤教授歷來的著作有《用你的眼波和我對飲》、《當秋光越過邊境》、《未盡的春雨珠光》等書,這本《預約一季冬雪》,以譯詩來挑戰經典,譯筆精深,讀之如以人類有限的生命向永恆發聲,聲音溫柔有致。我要說,愛詩的人有福了,有尤教授精譯的詩歌相伴,這個世界就不會孤單無依。
讓我們預約一個詩意連翩的季節。
尤教授索序於我,謹記載因緣和感受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