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遊義大利:瑰麗迷人的率性之旅
- 作者:芭芭拉.赫吉森
- 原文作者:Barbara Hodgson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07-11-0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347574
- ISBN13:9789571347578
- 裝訂:平裝 / 224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這不是一本旅遊指南;上頭沒有飯店,少有餐館,所有的地圖至少都有八十高齡。怪遊義大利改以古怪為重點:散佚已久的事實,詭異的人物,以及從它近三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所培養出的異教舉止。
義大利存在於我們的食物、我們的堂皇建築、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書本中,將我們團團圍住。這些有趣的線索挑逗我們打理行裝,朝這個迷人的國家邁進,即使只是在想像裡……
《怪遊義大利》,正打算成為這麼一個挑唆者。
對於義大利,誰都不覺得陌生——就算沒去過義大利,至少咱們都吃過義大利麵;沒摸過比薩斜塔,至少咱們外帶比薩難免會加點蛋塔。
義大利彷彿無所不在,但你對她並非無所不知。
除了歌德、但丁、狄更斯,主教、黑手黨、羅馬競技場……其實你可以跟義大利再熟一點。
因為圖文並茂,才能光看書就身歷其境、精神愉快——《怪遊義大利》全書的「彩色頁面」與「仿古氛圍」,行雲流水的文字魅力驚人,勾引你隨之盡情悠游……都是絕對必要之善。當然你也不用擔心,會被那些永遠背不起來、落落長的人名地名食物名搞到瘋掉!簡單清爽的「索引」指標,我們已經幫你準備好了。
活著真好,想探索什麼、想放棄什麼,只要你願意,一點也不麻煩!當你知道自己不是乖乖牌,無法再忍受一堆看起來很屌、玩起來很鳥的資訊,對你持續騷擾,那就拋開旅行團的無聊行程、丟掉旅遊書的囉唆指南,給自己一個合法迷戀或正式討厭義大利的理由,一起《怪遊義大利》吧!
作者簡介
芭芭拉.赫吉森(Barbara Hodgson)
身兼作家和書籍設計師,著作多元而豐富,擅長融匯古今、貫穿歷史,將藝文等元素巧妙融合其中,以生活化的方式傳達予讀者。其作品因此又被稱為「Illustrated Novel」(圖文小說)。由於擅長獨特的圖文敘說,赫吉森經常被和尼克.班托克(Nick Bantock,《葛瑞夫與莎賓娜三部曲》作者)相提並論,兩人亦曾共同合作《怪遊義大利》的系列前作《PARIS out of Hand》。
赫吉森另著有小說《The Tattooed map》、《The Sensualist》及《Hippolyte's Island》;非小說類作品包括《女人旅行三百年紀事》(山岳)、《The Rat:A Perverse Miscellany》、《Opium:A Portrait of the Heavenly Demon》以及《The Tragic History of Laudanum, Morphine and Patent Medicines》。赫吉森目前居於加拿大溫哥華。
怪遊義大利 【引言】
擴音器裡窸窣地傳出那不勒斯(Napoli)這個字,碎裂的雙音節,在擁擠月台一片嘈雜的音浪中,幾乎無法辨識。前往那不勒斯的火車即將出發,座位似乎全滿,到處是站著的乘客,我勉強擠在過道上。等等,這一包廂明明有空位,為何沒人坐?一名年輕女孩立著,手臂懸出窗外,一臉愁容。她到底在堅持什麼?偷覷一眼,原來她正緊攫著一只透明塑膠袋,裡頭有條大魚。當火車搖晃著駛離車站,袋子開始擺盪,待火車加速,魚的汁液便噴濺在窗上。剎時一股可怕的惡臭瀰漫整間包廂。
要命地擠,尤其魚在空中飛盪的一幕成為我對義大利的第一印象。它們為接下來的多趟旅行定了調性,卻對之後不太可能發生的遭遇毫無助益:文化的和字面義的碰撞註1——像是聖髑、多情的八、九十歲耆老、帕拉哥尼雅(Palagonia)造價高昂卻無用的怪誕建築物,以及貝里尼註2 的巴洛克藝術風格,僅列舉一二。
接下來我所認識的義大利讓我飽嘗率性古怪的樂趣,使我不得不找出能輔佐說明其浮華性格的故事與形象。我的發現引領我寫下《怪遊義大利》,一本關於荒誕與冷僻的手冊。與前本著作《怪遊巴黎》(Paris Out of Hand)不同,在那本書中,凱倫.依莉莎白.哥登(Karen Elizabeth Gordon)、尼克.班塔克(Nick Bantock)和我,大玩超寫實遊戲,以小說的想像妝點那座著名城市,而《怪遊義大利》則採用經久流行的事實與傳說,因為在義大利,如同之後你會瞭解的,現實遠比小說來得怪誕。
探掘細節是與一個國家正面相遇的方式,然而卻太複雜且過於費解,難以為繼。義大利飽經世故,又被這麼多人所喜愛,以致只有無趣的角落會洩露——短暫地洩露——它的本性。
這不是一本旅遊指南;上頭沒有飯店,少有餐館,所有的地圖至少都有八十高齡。怪遊義大利改以古怪為重點:散佚已久的事實,詭異的人物,以及從它近三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所培養出的異教舉止。在這漫漫光陰裡,伊特魯里亞人、奧斯坎人,和西庫里安人都被羅馬人所同化,後來,又輪到羅馬人遭野蠻人劫掠和焚燒,接著由強大的城邦、王國和教會所重建,連奧地利人、西班牙人、法國人、教皇、和反教皇者也組成難對付的雜牌軍,向義大利伸出壓迫的魔掌,最後則由尼斯的一夥土匪統一。
想從這團混亂中理出個頭緒絕非易事,為求明智,我按地理位置切割這個國家,每章聚焦於一個特別有趣的城市或地區。不過歷史上的重要人物——諾曼征服者、文藝復興藝術家、別具特色的統治者、作家和江湖郎中,則無關地理。最後,本書的時間地理也遠重於空間地理。
於是,在本書中讀到的故事,將如同在義大利迂迴街道上所遇見者,是無時間順序的。在那不勒斯,一間十六世紀教堂裡最醒目的位置,歸於一名二十世紀的聖人;他在小教堂裡的背光照片,讓他綻放出遠比燭光更空靈神聖的光輝。一艘飛船駛離倫巴第人內地,航向北極;乘客當中還有一隻名叫蒂蒂娜的可愛獵犬。巴勒莫郊區的地下墓穴裡,目前的那位看守人,一副正在打盹的典型看守人模樣,然而卻已死亡近兩百年。義大利的每個部分都浸淫在歷史長河中,即便偉大的事物——它的教堂、宮殿、藝術,與較卑微的事物——它的妓女、義大利果凍、惡棍都不例外。
我的選擇是不拘一格的,間或古怪的,而且經常教人費解,這都在所難免。義大利這個國家太過豐富,無法事事皆曉,而且突然理會太多自己不懂的事物,也只會一團迷亂。結果,本書重要目標反成了提供斯湯達爾症(Stendhalitis)的解藥,此種病症由法國作家斯湯達爾註3首先確立(他深受其苦)。患者的感官知覺因過多的藝術、歷史、熱情、噪音和歡樂——甚至過多的愛的可能而超載。當你發現自己激動不已、暈眩,而且想哭,即知染病。
解藥在此——在這些書頁中,在巧妙虛構的珍貴義大利傳統裡。原始的說法應該是Se non e vero, e ben trovato(即使不是真的,也虛構得很巧妙),這個看法放諸整個國家皆準。瞭解義大利最好的方式便是透過它的虛構、傳說和它有所助益的小說。畢竟,你如何能搞懂一個地方,其年輕的創建人是吸狼奶長大的?或者會在競技場內裝滿水,以便在城中心進行海戰?又或者,在更現代的議題上,這是個看重嚴謹正直的地方,除了銀行出納換錢,或和服務生報假帳時。更遑論口是心非、逃稅、夜間潛逃,與地下經濟。義大利觀點旋即變得老套而荒謬;倘若它只存在於虛構中,那麼只有一個義大利人——一個皮蘭德羅註4、費里尼註5、一個艾可註6,或者一個卡爾維諾註7有本事捏造,而我們其餘人都不會相信。
義大利存在於我們的食物、我們的堂皇建築、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書本中,將我們團團圍住。這些有趣的線索挑逗我們打理行裝,朝這個迷人的國家邁進,即使只是在想像裡……
《怪遊義大利》正打算成為這麼一個挑唆者。
最後提一下字體的樣式:本書刊頭的英文字型採阿多比.旁波(Adobe Bembo)的字型來排版。此種鉛字體以學者皮耶卓.旁波來命名。旁波描寫埃特納火山(Mt. Etna)的散文,便是在1495年,由威尼斯的阿杜斯.馬努蒂烏斯(Aldus Manutius)註8(左圖)印刷出版,他採用一種早期的羅馬字體,該字體由波隆那的法蘭西斯可.葛里佛(Francesco Griffo da Bologna)所創。儘管今日,生性暴躁的葛里佛已廣遭遺忘——他在一次爭吵中,殺了他的女婿,想必沒多久便被處決——阿杜斯.馬努蒂烏斯的印刷事業能變得舉足輕重,都多虧一種也由葛里佛設計、具革命性的斜體字。至於旁波,他成為一名樞機主教,並且繼續活在這種古典的字體中,此字體於1929年,由史丹利.摩里森註9精美化並重新印行。
註1:指身體上的真實碰撞,因為義大利很擁擠,經常摩肩擦踵。
註2: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義大利雕塑家、畫家和建築家,義大利巴洛克風格的傑出代表。
註3:Stendhal,1783-1842,法國小說家,原名Maria Henri Beyle,19世紀法國寫實主義文學的先驅,代表作為長篇小說《紅與黑》、《巴馬修道院》。
註4:Luigi Pirandello,1867-1936,義大利作家,戲劇作品最為著名,如《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1921)和《今晚我們即席演奏》(1930)。曾於1934獲諾貝爾文學獎。
註5:Federico Fellini,1920-1993,義大利電影製片人,他的作品結合社會諷刺和幻想情景,有1960年的《美滿生活》,和1973的《阿馬爾德》。
註6:Umberto Eco,1932-,中世紀史專家、哲學家和小說家,最著名的作品為小說《玫瑰的名字》和諸多散文。
註7:Italo Calvino,1923-1985,義大利小說家,最著名的作品有《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看不見的城市》、《宇宙連環圖》。
註8:1450-1515,義大利印刷、出版業名人,曾創阿爾定印刷所,刊印希臘羅馬古籍,如但丁《神曲》,及荷馬、柏拉圖等人著作。
註9:Stanley Morison,1889-1967,以提倡印刷工藝和所撰寫的印刷文獻聞名,他曾復興許多字體並委託設計新的字體,包括Gill Sans和Times New Roman等。1930年時曾寫下一篇知名文章,題為〈印刷術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