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非常贊同臺灣商務印書館的想法:在韓劇持續熱潮之中,出版這本書。讓國人有機會一窺有別於表演藝術的文字藝術,以便更加熟識我們先前忽略的這個鄰邦。
方進入實際作業,才發現許多窒礙難行的地方。為了讓本書的整體能條理分明,故列出以下要點:
1.只列出現今生存的小說作家;
2.起自大韓民國政府成立之後,以至最新近期文壇發展的動態;
3.各項重大的文學獎及年代暢銷書的特色。
出版社和筆者自己刪了一些部分,難免會有遺珠之憾,例如,資深作家吳貞姬女士、玄吉彥先生等多位已擔任主要文學獎項的評審作家,但筆者未能細讀他們的作品,不能寫什麼,只有心仰慕之了!
本書也有筆者選譯的作品,譬如:《翅膀》、《霧津記行》、《白紙糊子》、《機場遇見的人》、《你們的樂土》、《青花魚》等等,都是筆者細讀後所引用的,這幾篇作品雖然沒得過文學獎但公認為諸位作家的代表作品,收錄於多家大學一年級教養國語國文選教材之中。
另一段,回想彭歌先生曾在《聯合報》副刊的「兩三草專欄」中,嘉勉當年出茅廬的筆者多多翻譯和介紹作品,促進兩國文化交流,本書同時也在此感謝彭歌先生的嘉勉。
這本書裡,有一部份紀錄了筆者年輕時代的人物和事件。在1966年至1969年,筆者就讀於梨花女子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大學部,爾後70年代的研究所時期,同儕間盛行「運動圈」的活動,那個年代,韓國派兵越戰,學校的中午禮拜時間,老師輪值講聖經,並鼓勵學生們寫信慰問參戰的軍人,當時在宿舍走廊,偶爾會有人掩面哭泣,因為她們收到兄長陣亡的不幸消息。同時,報紙上70年代任意毀謗正競選總統的金大中先生,而80年代後,大家討論參加越戰的正當性,90年代金大中先生被選為大統領,大學鄰座同學金善珠參加學運活動一路走來,終於當上民意最強的《韓民族報》代表理事……等。
在《中國時報》「開卷版」第100號〈學生運動──書市的稀客〉中,提及台灣學運理論貧乏,也同樣反應在其他種社會運動上,學運應該扮演創造者的角色,第三世界中韓國學運傳統最深厚,值得仔細研究和參考。在此我至少提供「廣場」、「悠悠家園(上/下)」、「青花魚」作品,請讀者自行比較不同年代作者的思考和著墨點。
謹此感謝林老師秋山促成出書,及商務李俊男先生的耐心刪減訂正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