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廿歲時就立志必定要開始從事建築,總是不停地問自己「建築到底是什麼?我可以對建築做些什麼?」這類問題的答案,恐怕一直都找不到吧。而我們所能作的只有,面對各自被賦予不同條件的設計案逐件逐件地,思考到極限為止,而每次為了找出各自的解答,一件一件筋疲力盡地用力將它完成,就只能這樣而已。(〈動盪不安的心〉,安藤忠雄)

  開設自己的事務所已經過了十五年。庸庸碌碌中一下子就過去了。一開始抱著剛開始所以會很累的想法,猛然回首,轉眼間卻過了十年,勞累的程度與五年前完全沒變。我想今後大概也會一直過著這樣的生活吧!(〈建築累煞人〉,妹島和世)

  建築並不僅是以視覺來體驗玩味的東西,而是應該以觸覺、嗅覺、味覺、聽覺,也就是說必須用上人類的五感,將到那為止所經驗的場所記憶拿出來體會的。就算說當初只能眺望那樣的空間光景,但是你絕對是在那當下同時有著其他感官一起持續運作。(〈為了微小場域的將來〉,松山巖)

  建築設計的本質是類似社會設計之類的東西,包括住宅設計在內,所有所有的建築設計都算是社會設計,是各種尺度的人類集團生活場所的設計。如果想要認真地處理它,就必然要與社會搏鬥。(〈請自負之士喝杯魚腥茶〉,石山修武)

「建築」到底是什麼?

  活躍於當代日本建築界的14位名家,引領你踏入建築學的世界。包括安藤忠雄、妹島和世、佐佐木睦朗、藤森照信、石山修武、內藤廣等人,以建築師、結構專家、建築史家、建築環境學者、建築醫師、文化資源學者、作家兼評論家的背景,暢所欲言多年浸淫於建築世界的體會。他們不吝分享個人生涯中跌跌撞撞的經驗,並以扎實的理論與實際個案,展開建築學的技藝、思想、歷史、社會、文化面向,進而對建築的意義與價值作出獨到剖析。

  對於建築感興趣、有志於學習建築的人,想要真正地觀察、欣賞、體會建築,思考其中的奧妙,不妨由這本豐富的入門書開始,親炙大師的智慧與經驗。

作者簡介

安藤忠雄∕建築師
佐佐木睦朗∕名古屋大學教授、結構專家
松村秀一∕東京大學副教授、專長是建築構法與建築生產
內藤廣∕東京大學教授、建築師
鈴木博之∕東京大學教授、建築史家
松山巖∕作家、評論家
妹島和世∕建築師、慶應義塾大學教授
水津牧子∕服務於軟體公司,結構專家
田?新一∕早稻田大學教授、建築環境學者
藤森照信∕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教授、建築史學家、建築家
山岸常人∕京都大學副教授、建築史家
西澤英和∕京都大學講師、建築醫師
木下直之∕東京大學副教授、文化資源學
石山修武∕早稻田大學教授、建築家

譯者簡介

林建華
台灣大學日文學系畢。現在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生(M.Arch1)在籍。

廖硃岑
成功大學建築學碩士。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建築學專攻松村研究室博士課程在籍中。

鄭昭民
中原大學建築學碩士。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建築學專攻鈴木研究室博士課程在籍中。

蔡耀賢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工學博士。現在為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學系助理教授。

謝宗哲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現在為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Atelier SHARE負責人。
(以上按姓氏筆劃排列)

 

目錄

前言  教科書裡沒有的另一齣戲  鈴木博之

Lesson 1 早課
與建築邂逅  動盪不安的心  安藤忠雄
建築是優美的  技術與藝術的融合  佐佐木睦朗
連結建築  建築是人類之豐富性的多樣化展露  松村秀一
建築是寬廣的  叢林的深處有著什麼  內藤廣

Lesson 2 午課
建築是堅韌的  關於建築的「強」  鈴木博之
感覺建築  為了微小場域的將來  松山巖
建築累煞人  建築師這一行  妹島和世
建築是脆弱的  自然的巨大力量  水津牧子
建築成為毒素  病住宅症候群  田?新一

Lesson 3 晚課
探索建築  謎樣般的外國建築家  藤森照信
拔刀向建築  重新檢視歷史、由歷史作出新檢視  山岸常人
可修復的建築  技術、心思與志氣  西澤英和
詭異的建築  城垣、宮殿與原爆紀念館  木下直之
與建築戰鬥  請自負之士喝魚腥草茶  石山修武

 

內容連載

【與建築邂逅】動盪不安的心

文/安藤忠雄
建築師。沒受過正統建築教育,靠自學成為建築師。知名作品包括:住吉長屋、光之教會、水之教會、淡路夢舞台、司馬遼太郎美術館、大阪府立狹山池博物館等等。


重遊已許久未造訪的廊香禮拜堂,與卅年前初見時的姿態一樣,毋寧說是更強力地植根於大地。牆壁像是地面隆起一般竄昇起來。扭曲的、擠壓出的、雕塑性的屋頂造型。混凝土的塊體,在陽光之下自在地變換形狀,創造出光與影的空間。這件作品一舉開創了混凝土這種無定形素材所擁有的可能性。

往禮拜堂內踏進一步,這次像是自室內各處襲來,我被光線的洪水包裹住全身。從穿透斜牆的大大小小開口部,湧入各式各樣質量的光線,禮拜堂內部被紅色或青色、黃色的光所彩繪,光線或者溫和、或挑戰性地,在地面上描繪出清晰的輪廓:這簡直就是光的雕塑!

廊香禮拜堂是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五年,科比意六十三歲至六十八歲之間的作品。這時期他身為現代建築師,已經樹立起不可動搖的地位。一般來說,這樣的建築師也許會沿襲以往的創作,朝向圓融、熟練的方向發展,但科比意卻選擇了與以往「白色時代」完全不同的異質世界,作出劇烈的變化。讓人不得不驚訝於他在接近生涯終點時仍想探求新的可能性,對於創作永不滿足的執念。

站在這棟建築之前,被空間包裹住身軀,從「白色時代」到廊香禮拜堂以來,柯比意的迷惘、不安、糾葛等等動盪的心境,自己還記得對這如實傳遞過來的強烈震撼有著無以言喻的感動。

常常被人問起「為何選擇建築之路」,這問題相當不容易回答,我每次都報以曖昧的答案。但原因之一,是在廿幾歲首次的西歐旅行中,讓我確實感受到廊香禮拜堂帶來的強烈空間體驗。不只是廊香,在年輕時屢次的旅行過程中,與各式各樣的建築、都市邂逅,化為身為建築師的我的血與肉,被這一棟棟建築所引誘、引導一般,吸入建築的世界之中。

關於建築,我沒受過正規的教育,也就是所謂的自學。對於想要成為建築師的人,從高中畢業,進入大學建築科系,之後有的更進一步上了研究所,有的進入事務所成了學徒,或者是考慮到海外留學等等。不管選哪一條路,總是以某種形式在一定期間,置身於建築教育的場域之中吧。而我沒有類似這樣的機會,只是被興趣吸引,便一腳踏入建築的世界中,直到今天。在這期間沒有受到任何束縛,我行我素地鑽進建築之中,絕非是穩當地安逸度日。

自學最最辛苦的是,也可說是理所當然的,總是只能依靠自己的孤獨感與焦躁感。沒有共同學習一起交流意見的同窗,也沒有給予建言、引導自己向前行的前輩。而且也沒有得到客觀評價的機會,了解自己到底接近到哪一階段的程度。

我就算到現在,對於這件事仍偶爾會覺得不安。
但取而代之的是,任何事都用自己的眼睛來看、靠自己的腦袋來思考、以自己的意志來下決定,所以也堅強起來。既不會被現有的概念束縛住,也可以用自己的觀點,回到問題根源來重新思考。藉這反覆過程的累積,想以自我的風格來接近「建築」。不管思考的對象是什麼,藉由反覆與自身對話來思考的習性至今仍未改變。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7
    $60
  2. 二手書
    53
    $190
  3. 二手書
    73
    $262
  4. 新書
    9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