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傳統中的安魂曲、受難曲、彌撒曲,或是特洛伊城的史詩、阿莉艾蒂妮的神話、莎士比亞的劇本、卡門的傳說,都有其淵遠的來源與頑強的傳統,但是,在布列頓、白遼士、史特勞斯、威爾第、比才、高達的轉換借用之 下,都以另一種型態出現在新的文本中,並藉著不同符號系統,展開種種美學的辯證論點。
本書中所處理的安魂曲、清唱劇、歌劇、電影這幾種文類,呈現文學與藝術幾種不同形式的交集:每個作品皆含有文字、音樂與影像等多重 符號系統,而每個作品藉著不同符號系統之間旳互為文本或是相互對位,發展作品中的文化詮釋--本書所探討的便是這些作品如何透過借用並轉換異質的符號系統以及固定的傳統形式,提出它們對藝術形式的後設批評、對美學的討論、對傳統的挑戰,以及藝術家如何藉此完成自己的一種個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