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眷戀八O年代──導讀《美的線條》∕紀大偉
「四年級柑仔店」、「五年級同學會」等等標籤,在台灣社會方興未艾。不同年齡層人口大洗牌,聚合成各種世代族群;各個世代敗部復活,重新引領風騷。無論是不是在時裝界,懷舊都可以流行。「想當年我們搞學運的時候──」、「想當年我們在戒嚴的時候──」這些口頭禪,也可以放在這種脈絡下來看。就算「舊」這個東西可能很痛,可是「懷」舊這個動作可能很爽。
在長期高度商業化的英美兩國,什麼都可以賣,懷舊也有行情。美國開始出現懷念八O年代的電視節目:經歷過八O年代的明星們,在鏡頭前大談當年沉迷的流行文化,渾然忘我,好像忘記自己紅顏已老,二十個年頭過去了。英國布克獎得獎作品《美的線條》也沉浸在八O年代之中。
一說起八O年代的英國,就免不了提及鐵娘子佘契爾夫人。佘契爾夫人的陰影貫穿了《美的線條》整部小說,甚至還客串出場。她和美國的雷根總統聯手打造了資本主義的黃金帝國,但她和雷根也剛好代表了當時的政治保守勢力。在保守大環境中,社會福利一定縮水,社會正義也被妥協。英美的藉口往往是:經濟掛帥,不合經濟效益的人事物就必須被犧牲。首先受害的人民就是社會邊緣人,如愛滋感染者。對右派人士來說,佘契爾夫人和雷根是對抗共產世界的英雄(當時冷戰尚未結束,蘇聯還沒瓦解);可是,對關心愛滋人權的人士來說,這兩名政治明星根本就是愛滋受害者的劊子手。《美的線條》就呈現了多名愛滋感染者逼到牆角的窘迫生命。
《美的線條》的作者艾倫?霍林赫斯特(Alan Hollinghurst)最讓人津津樂道之處,大概是他描寫男同志肉慾場面的功力。此君一寫起俊美少年尤其欲罷不能,將美男的一顰一笑盡收書裡。要把男同志情慾寫得秀色可餐不簡單,而把「小小的」同志情慾和「澎湃的」歷史視野交織揉合更是挑戰。霍林赫斯特在三十四歲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游泳池更衣室》(The Swimming-Pool
Library,一九八八年出版)就是披了同志小說外衣的歷史小說,有點像披了羊皮的狼。霍林赫斯特愛玩文字遊戲,連書名也不放過。《游泳池更衣室》通常直接按照英文書名譯為《游泳池圖書館》,但什麼是「游泳池圖書館」,以及「游泳池圖書館員」?太玄了吧?其實,解釋藏在書中第七章。主人翁在小時候就讀貴族中學(霍林赫斯特特別愛寫貴族中學、貴族大學的生活──可見他特別懷舊,對上流社會又愛又恨),該校習慣用「圖書館員」一詞來稱「股長」之類的學生職位。台灣中小學的「風紀股長」可以按照這種邏輯改叫「風紀圖書館員」;英國中學的「田徑圖書館員」當然不掌管書。「游泳池圖書館員」就是「游泳股長」,而這個股長平時打混的地方,泳池更衣室──一個充滿性幻想、窺視、曝露的純男空間──就成了游泳池圖書館。
既然霍林赫斯特的「游泳池」值得推敲,他的「美的線條」也不會讓人一眼看穿。什麼是「美的線條」?是不是男人身體展現的曲線呢?這是很誘人的詮釋,不過書中可沒這樣形容男體。
美的線條可能是直線,也可能是曲線。什麼直線是美麗的呢?答案在口語的英語∕美語中,而不在中文裡。作者並沒有明說,但是英文版的讀者很快就會知道,美的線條是古柯鹼。古柯鹼在台灣社會惡名昭彰,但是在美國電影中還算常見:使用者要把藥物切碎,排成一條條的線,然後將白色藥粉吸入鼻孔中。有個笑話說,古柯鹼的癮者在路上看見斑馬線就會很興奮,因為斑馬線看起來像一條條古柯鹼,而且又很粗。
如果美的線條是曲線時,又作何解?書中特別指出,英國十八世紀的美學家William
Hogarth提倡「S」形的線條才是美的線條,因為這種蛇狀的曲線看起來才有生命力,而一般直線則死氣沉沉。事實上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大量出現這種線條:在豪宅中,牆壁和天花板的交界線往往並不呈直角,而呈「S」狀;頂級木桌的桌緣也未必呈直角,而呈「S」狀。嚴格來說,這種曲線風格是由兩條美的線條組成,而這種風格叫做「ogee」(傢飾界、美術史界常見的詞;網路上有極大量的ogee圖案)。小說主人翁加入的公司,就叫做「Ogee」。
當美麗直線是古柯鹼的時候,讀者心裡大概都會浮起強烈的詮釋。不過,當美麗曲線呈「S」形的時候,讀者又要如何詮釋?我的詮釋是,這種曲線在這本小說裡,是指「美麗卻徒勞的人生」,空歡喜一場。
本書主人翁尼克.蓋斯特(Nick
Guest)在整本書中都是寄人籬下的旁觀者。光是他的姓「Guest」(客人)就已經強烈暗示他這個人物的屬性了。而「尼克」這個名字也讓人側目:固然,原作者將《游泳池更衣室》題獻給一位只活到二十五歲的「尼克」君,尼克這個名字對原作者應該極具意義;但,文學史上有個頂頂大名的旁觀者也叫尼克──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就是透過尼克的眼去觀視大亨蓋茲比的世界。《美的線條》也透過另一個尼克的眼,去觀察三個家庭。第一個家庭是他寄居的上流人家(男主人是國會議員,甚至還將佘契爾夫人請到家裡作客),第二個家庭是中下階層的倫敦黑人家庭,第三個家庭是家財萬貫的黎巴嫩移民家庭。這三個家庭在階級上和種族上的差異和衝突,很值得注意──目前西歐國家中,有色人種和白人之間的衝突非常火熱。
尼克對兩種男人有性趣:一種是牛津大學時代的老友,另一種是有色人種(黑人、中東人)。說白一點,他要不是崇拜上流社會(當時牛津大學的學生還是以公子哥兒為主),不然就是追求異國情調。我並沒有苛評尼克的意思。事實上,尼克也自問:他成天在一群有錢人的屁股後面追趕,有什麼意義?此書呈現的異國情調身體,也請讀者自己評量。此書透過尼克的眼、手,以及性器官,多次好奇賞玩有色人種的肉體──這種跨種族的接觸,以白人為起點以有色人種為終點,究竟又該如何解讀?該叫好嗎?該批判嗎?是不是「東方主義」(Orientalism)?
閱讀《美的線條》的時候,我聯想起許多其他小說──霍林赫斯特寫作的時候未必聯想到這些作品,但我想博學的他也不至於拒絕小說之間的聯想。首先我想推薦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聰明的瑞普利先生》(The Talented Mr.
Ripley,電影《天才雷普利》的原著)。此書也是在探討平凡小子和富家子弟之間的曖昧關係。值得留意的是,《聰明的瑞普利先生》擺明是向「大師」亨利.詹姆斯開玩笑的小說,而《美的線條》裡尼克致力研究的小說大師也就是亨利.詹姆斯。既然詹姆斯如影隨形,何不也看《大師》(The
Master)這部根本以詹姆斯本人為主人翁的小說呢?《美的線條》除了對詹姆斯致敬,也讓人想起英國喜劇。尼克寄居的國會議員家中,家中成員說起話來沒大沒小,又有人來瘋的神經質──這個家庭,豈不像是諾維.考沃(Noel Coward,堪稱王爾德之後的喜劇大師,喜諷中上階級)的《花粉熱》(Hay
Fever)?另外,想要見識英國上流社會的虛榮和勢利,不妨看看伍迪艾倫近期的電影《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如果對英國貴族學校的同志情慾有興趣,《墨利斯和他的情人》(Maurice)以及《他鄉異國》(Another Country)這些老片固然不宜錯過。《墨利斯》導演拍攝的《窗外有藍天》(A Room with a
View)在《美的線條》之中數次被提及,是不是有藉《窗外有藍天》(此片諷刺上流社會)來反諷書中人物的意味?我認為是一定有的。以上提及的小說和電影(除了《花粉熱》這個舞台劇本之外)在台灣都可以輕易找到。
BBC近來將一些新近的長篇小說改編成精美電視劇,如維多利亞時期背景的《輕舔絲絨》(Tipping the Velvet)和《荊棘之城》(Fingersmith)(都是新銳小說家莎拉.華特斯〔Sarah
Waters〕寫的女同志小說;此兩書在台已有中譯版);BBC乘勝追擊,也將《美的線條》改編成電視劇,再三強調八O年代的氛圍(www.bbc.co.uk/drama/lineofbeauty/)。以上三個電視劇的光碟已在網路上熱賣多時。
《美的線條》極其自我耽溺,但是恐怕只有自我耽溺才熬得過八O年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