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布袋戲發展史

台灣布袋戲發展史
定價:280
NT $ 206 ~ 252
  • 作者:陳龍廷
  • 出版社:前衛
  • 出版日期:2007-02-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8015194
  • ISBN13:9789578015197
  • 裝訂:平裝 / 30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布袋戲從草地藝術走入國家劇院,走進國際舞臺,終而躍升為「國家意象」代表,臺灣藝術證實禁得起百年錘鍊。雖然,布袋戲蔚然風行,能夠以文字書寫記錄下來的,卻微乎其微。

  作者從舊報廢紙,從海島到海外,二十年辛苦專研,寫成一部臺灣二百多年來被掩沒扭曲的真實歷史。本書分為七章,帶領讀者體會藝術發展,深入民間文化,讓布袋戲無愧於「臺灣識別」第一名,為臺灣研究必讀之傑作。

  臺灣歷經多次殖民統治,文化的詮釋總以本國文化為正統,將臺灣文化視為邊陲的、地方的或異國情調的。島上民眾的生活,也總被知識分子所遺忘;島上的歷史、語言、文化,同樣被統治者隨意抽換替代。臺灣歷史書寫,只是官方權力的展示場,看不到民眾生活的真實面貌,尤其精神生活。布袋戲能夠代表臺灣意象,意味著兩百年來,繁殖於這塊土地的民眾語言、藝術與文化禁得起考驗,即使屢經壓制,仍有強勁生命力,仍深受民眾喜愛。

  本書是作者多年研究布袋戲成果的總結。作者透過陸續出土的新史料,對島上久遠的、陌生的年代有更深刻的解讀,且對臺灣庶民文化深入的閱讀,更能引領讀者跨越時空的隔膜,貼近土地的歷史記憶。

作者簡介

陳龍廷

  一九六四年生於屏東市,現任中山醫學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黃俊雄電視布袋戲研究》為臺灣第一本研究傳統戲曲與現代傳播媒體互動影響的論文。法國國立高等實踐研究院(EPHE)宗教科學與文化人類學博士候選人,論文《布袋戲、臺灣社會與民間的生命力》。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灣布袋戲口頭文學研究》,榮獲文建會傳統藝術中心獎助。

  現專力於臺灣戲曲發展史、臺灣文學史、臺灣口頭文學研究、文化人類學、田野調查理論與方法、藝術社會學等領域。近年為「南投縣傳統表演藝術普查計畫」主持人,並參與傳統藝術中心「布袋戲主題知識網建置計畫」,篩選及詮釋布袋戲數位化資料,又為「傳統藝術網路數位學院」撰寫百年來臺灣布袋戲演變的歷程與審美態度。

 

目錄

〈推薦序〉布袋戲與臺灣文化              張炎憲Ⅰ
     建立一個可供思索的臺灣布袋戲地圖      林鋒雄Ⅴ
     挖出臺語文學e 寶藏
     對陳龍廷《臺灣布袋戲發展史》踏幾句a話頭  呂興昌Ⅶ

〈作者序〉當布袋戲成了臺灣的意象1
前 言9

第一章
布袋戲臺灣化的歷程15

第二章
唐山過臺灣的布袋戲27
戲劇發展的社會土壤29
艋舺鬍鬚全拼命31
竹塹的布袋戲班39
鹿港的白字仔布袋戲42
府城的南管布袋戲46
中、南臺灣的潮調布袋戲50

第三章
從戲曲到戲劇53
孕育正本戲的搖籃58
嶄露頭角的武戲霸王63
敘事戲齣的催生婆68
布袋戲的兩種審美態度76

第四章
戰後戲園布袋戲的表演體系79
戲園的集體記憶83
內臺專業的掌中戲班92
排戲先生的誕生98
戲園的劇場觀念與技術105
歌手制度116

第五章
劍俠戲齣與時代精神氣候129
等待大俠的時代134
少林寺英雄的傳奇141
金剛戲的來臨160

第六章
掌中班承傳系統與風格185
虎尾五洲園188
西螺新興閣192
關廟玉泉閣197
林邊全樂閣200
南投新世界202
新莊小西園205
大稻埕亦宛然208

第七章
木偶劇場的可能性213
錄音布袋戲216
廣播布袋戲225
電影布袋戲226
電視布袋戲231
媒體與媒體之間的辯證231
布袋戲與電視機的第一次接觸232
史豔文掀起的布袋戲風潮234
視覺科技與戲偶結合的新創作240

結 語253
參考書目257
索  引261

 

【推薦序】
布袋戲與台灣文化
張炎憲
國史館館長

  記得一九七○年代,我在研究所讀書時,每天有一個必修的課程,就是中午在學校餐廳吃飯,必然要看台視黃俊雄主演的「雲州大儒俠」、「六合三俠傳」布袋戲。住宿的同學一起觀看,一起叫好,相約明天再看。昔日迷上布袋戲的情景,我仍然記憶猶新。
  我喜愛布袋戲,是在童年時代開始。小時候,每次逢年過節,父親就會帶我們涉水走過八掌溪到外媽家拜訪親戚,外媽和舅舅總會帶我們去看布袋野台戲,還沒開演,就先搬椅凳去占位置,占到好位置就好高興,整個下午或晚上多待在戲棚前看戲,流連忘返而不想回家。嘉義市的文化戲院、大光明戲院也演布袋戲,媽媽有時會帶我去看,也許是這些經驗使我喜歡上布袋戲。
  今年,行政院新聞局徵選代表台灣意象物時,布袋戲受到民眾喜愛,被選為第一名。布袋戲能夠獲得民眾高度的肯定,是因它與台灣緊密結合,與台灣人有共同的成長經驗,與台灣人的感情連在一起。
  我喜歡看布袋戲,卻不知野台戲和電視布袋戲興盛的歷史背景。閱讀陳龍廷兄的著作之後,才了解布袋戲的沿革與發展脈絡。龍廷兄十多年來致力研究布袋戲,其間還至法國進修西方戲劇理論,走過海內外之後,最令他無法忘懷的終究是布袋戲的研究。這本書是他多年來研究成果的展現,主要探討布袋戲團的起源、掌中班傳承、表演藝術、台語口白、戲院劇團與觀眾的關係等問題,並且從演變中探討布袋戲表演變革與當代社會的關係。我認為龍廷兄所關注的不是布袋戲的歷史源流、典故、木偶造型、樂曲與劇本的內容,而是布袋戲是否能歷久彌新,從內台戲、外台戲演變到今日的電視劇,不因時空改變而退出舞台,反而與時俱進,展現新的藝術技巧,成為台灣文化的象徵。
  讀完之後,我發覺龍廷兄想要探討的,已超越布袋戲本身的問題,而牽涉到台灣文化發展與認同的問題。
  「本土化」最近在台灣重新被提出來討論。在台灣生活那麼久,還談本土化是非常奇怪的心態。反觀布袋戲雖然來自中國,但時間一久,與台灣風土結合,發揚壯大,而具有台灣特色。因此台灣布袋戲沒有本土化的問題。
  布袋戲的劇本,很多出自中國的歷史典故與文獻傳說,但當布袋戲走向台灣化之後,新作不斷出現。在戲團競爭、觀眾要求與時代變遷的衝擊下,作品出陳布新,屢有佳作。劍俠戲、少林寺、金剛戲等表演類型的變化,不只與電視媒體結合,更開創出新的演戲藝術。這些改變脫離了傳統農業社會內台戲與野台戲的演戲型態,而進入現代社會與現代人的生活空間,使得布袋戲成為台灣意象的代表。
  民間戲劇在社會轉變的壓力下,為了生存必須與現代傳播媒體結合,並力求精緻,進入國家劇院表演。當民間戲劇脫離草根性時,就是失去生命力的開始。當傳統戲院沒落,觀眾流失,傳統技藝與傳承發生錯亂,台語口頭文學與生活用語的脫節,布袋戲面對這些變化要如何因應呢?布袋戲如果只是年長一輩的懷舊、年輕人的好奇、研究者的探討主題,則會逐漸失去生命力和光彩。唯有年輕人繼續投入創作,寫出好作品;演藝者不斷更新,結合現代藝術技巧,創造更好的戲劇美學,才有可能重拾布袋戲的活力與吸引力。
  只談傳統之美,充滿懷舊之情,文化只好放在博物館典藏,成為少數學者的研究主題。文化唯有不斷創新,才能超越傳統,成為活生生的當代文化,與民眾同在一起。布袋戲要成為博物館的典藏,還是要繼續維持生命力與創作力,是關心台灣文化的人士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74
    $206
  2. 新書
    79
    $221
  3. 新書
    79
    $221
  4. 新書
    79
    $222
  5. 新書
    88
    $246
  6. 新書
    9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