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
- 作者: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 出版社:玉山社
- 出版日期:2007-01-2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375939
- ISBN13:9789867375933
- 裝訂:平裝 / 19 x 2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公共電視歷時5年超級巨獻!2007年元月29日晚間10點首播!
第一部以影像首部以人民為主體的影像台灣史
第一本詳述歷史重建過程的幕後紀實。
【取材選擇.場景重現.服裝考證.視覺特效.造船與造人】
「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是公共電視台歷經五年策劃、拍攝製作的歷史重建節目。製作期間所投入的精神與所遭遇的困難,正印證了台灣人民數萬年來的「打拚」精神,與歷史相呼應,展現同樣的精彩。
本書分為總論、幕後與特輯三大部分。總論以歷史的角度切入,將台灣從史前時代至今的歷史做一個概括性的闡述,也是「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說故事的主軸。幕後則藉由重要歷史場景的塑造與導演的專訪,呈現製作單位在歷史考證的嚴謹之外,也還原充滿笑與淚的製播過程。最後的特輯,以一、二集的服裝、3D動畫與造船等過程為主,是史料如何藉由科技重現的首度曝光。
台灣史詩八部曲:島嶼黎明∕福爾摩沙∕帝國邊陲∕外海挑戰∕烈日殖民∕覺醒時代∕悲劇未央∕航向民主
作者簡介(按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成家嘉(特輯服裝稿撰寫)
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服裝設計組畢業,義大利米蘭 Istituto Marangoni服裝設計碩士,目前擔任服裝造型設計及自由工作者。
李亮賜(特輯造船稿撰寫)
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從劇場轉至電視及廣告美術工作,認為虛擬影像提供更多想像及視覺空間,從讓觀眾感受到鏡頭後的假相製造,也充滿著讓導演、演員立即進入美術設定空間的魅力,更能夠發揮在劇場藝術所學的一切。
梁秋虹(幕後稿撰寫)
台南人,現為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博士生。曾任文字記者,後轉入影視腳本及製作工作,擔任「打拼——台灣人民的歷史」製作期的研究員。
章蓁薰(特輯特效稿撰寫)
德國柏林藝術學院大眾傳播碩士,幕尼黑電影與電視學院副修電影編導。一九九六 ~ 一九九八年擔任SUN MOVIE CHANNEL、「春暉電影台」節目總監。二○○○ ~ 二○○一年擔任公視紀錄片影集「城市的遠見」德國專集(三集)之製作人。二○○三年公視人生劇展「睫毛膏」編劇及導演。二○○四 ~二○○六年擔任公視歷史重建節目系列——「打拼——台灣人民的歷史」第一至四集之編劇及製作統籌。
葉立誠(特輯服裝稿撰寫)
英國中央英格蘭大學研究所藝術史及設計史碩士,專精於服裝史與服裝理論。主要著作有《西方女性性別角色變遷與服飾流行演變關係之探討》、《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女性束腹變革之探討》、《服飾行為導論》、《服飾美學》(典藏版)、《中西服裝史》、《台灣服裝史》、《二十世紀台灣服飾變遷之研究》等,現任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專任講師。
序 光影轉動間的台灣歷史╱陳春山
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烙印╱胡元輝
公視拍製「台灣人民的歷史」之緣起╱吳豐山
總論╱曹永和審訂
Chapter1 島嶼黎明
Chapter2 福爾摩沙
Chapter3 帝國邊陲
Chapter4 外海挑戰
Chapter5 烈日殖民
Chapter6 覺醒時代
Chapter7 悲劇未央
Chapter8 航向民主
幕後╱
Chapter1 電腦科技重現史前文化
Chapter2 「美麗之島」後的航海爭權
Chapter3 傳唱先民渡海悲歌
導演專訪 符昌鋒∕歷史一定要想像
Chapter4 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民
導演專訪 陳麗貴∕這是台灣電視史上的一件大事
Chapter5 航向現代台灣的民主成就
導演專訪 文堂 ∕來不及重建的歷史
特輯
視覺特效∕台灣史詩再現
?? 記一段美麗與艱辛的歷史重建之旅
服裝造型∕淺談「台灣人民的歷史」服飾
誰說只有演戲的人是瘋子!?
美術道具∕「造船運動」與「造人運動」
後記 填補空白的歷史記憶
工作人員名錄
序1
光影轉動間的台灣歷史
公視董事長∕陳春山
自古以來,位於太平洋樞紐的台灣,族群來去,政權變動,在這塊土地上,「打拚」一直是建構台灣人民歷史的重要精神。如何以親切易懂的方式勾勒台灣歷史變遷,傳播台灣人感情,已有迫切需要性。
致力打造不同於商業電視台的創作環境,提供良善的資訊和文化,為當代的思潮留下紀錄,呈現多元文化的討論空間,一直是全球各國公共電視努力的目標,歷史紀錄片(如加拿大公共電視的「加拿大人民的歷史」)遂成了各國公共電視展現公共價值的重要方式之一;除了秉持公共價值延伸之理想外,在台灣,公廣集團成立後,公共電視更思及如何在百家爭鳴的台灣社會裡,為反映台灣社會、歷史的變遷,留下一點深度紀錄,讓台灣人的感情貫徹其中,充份表達台灣人數百年來追求獨立自主理想的歷史,於是在這個時刻,誕生了「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節目。
經過歷史學家近兩年的會議討論與撰寫,逐字的討論與整理,針對本片完成將近十萬字的珍貴歷史素材,將史料精簡,針對分集內容做出具體建議,「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從一開始,便盡可能顧及歷史事件的陳述,更堅持以人為本,以史為鑑,以鼓舞現今台灣人民積極進取的精神為目標。
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鑑往知來,閱讀歷史,讓人得以一窺歷史事件的究竟外,更是一種生命教育,藉由前人的篳路藍縷足跡中記取教訓,作為今日形式的藍本,勇敢迎接未來的挑戰。過去,台灣人民在天災不斷、地力薄弱的天然條件下,經由比別人更加辛苦的打拚,才創造出珍貴的果實;如今,結合藉由戲劇重演及電腦動畫的輔助,將平面的歷史素材立體化,而本書也將這個立體化的過程整理出來,公視也期待「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能多面向地為台灣創造一個歷史教育價值的節目。
感謝公視前任董事長吳豐山政委、總經理李永得先生,如果沒有他們堅持理想,不會有「打拚── 台灣人民的歷史」節目出現;感謝曹永和等七位台灣歷史學者與其研究團隊,花費的時間及貢獻的智慧,其後,感謝胡元輝總經理、孫青執行副總、王亞維經理等工作同仁的推動,以及製作團隊的付出。
希望「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節目是個好的起點,回顧台灣人民走過的歷史,無論是遠溯自六、七千年前原住民在台灣立足開始,或是四百年前漢人、西洋人啟動的墾拓,民族的縱橫交錯,先來後到,悲歡離合,血淚交織。走過從前,瞻望未來,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正昂首闊步,滿懷信心地打造新的歷史篇章!
「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正在繼續著──
序2
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烙印
公視總經理∕胡元輝
歷史。可以傳之於口耳、見之於壁刻、存之於繪畫、載之於文字,尤可留之於影像。
歷史。可以描述自然的演進、政治的遞嬗、經濟的變遷、社會的發展、文化的承轉,尤可記載庶民的奮鬥歷程。
自有電視發明以來,歷史便相伴而生,如影隨形。新聞裡少不了它,戲劇裡缺不了它,綜藝裡忘不了它,如何以更活潑的電視形式重現歷史,更成為電視與歷史間的重要課題。公視製作「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節目,不只是因為各國公共電視的本質使然,亦是對台灣史現況的反思。我們發現在台灣通史的作品裡,文字有之、廣播有之、漫畫有之,卻幾乎未見完整的影像台灣史。此為公視以他國為師,決意製作「打拚」的重要緣由之一。
不過,我們都瞭解,要製作一部面面俱到像台灣史並非易事,與其兼涉自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面向,倒不如認真地以人民的奮鬥歷程為主軸,既可集中有的製作資源,亦能突顯民主的時代意涵。然而,此終究為理想目標,對於仍亟待開發的台灣史領域而言,欲精確勾勒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生活史,不啻是高難度的挑戰。公視歷經五年籌播方才完成此重建台灣史的節目,其中的困難與波折,不言可喻,尤其晚清之前的台灣歷史重現更為過去所無,本書也見證了這段辛苦的製作過程。
毫無疑問,「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節目是希望站在台灣主體詮釋的立場來描述台灣史,但不希望捲入統獨、藍綠等意識形態的漩渦。同樣的,這部影像台灣史亦期待展現台灣人民實實在在的發展歷程,卻不願意落入教條化、口號化等宣傳邏輯的陷阱。因此,當我們為台灣人民的歷史軌跡,找一個統攝性的描述時,便遇到極大的困境。
最後我們擇定「打拚」兩字,雖然不是台灣人民的唯一寫照,卻絕對是台灣人民的鮮明烙印。回顧台灣人民走過的歷史,無論是遠溯自六、七千年前原住民在台灣立足開始,或是四百年前漢人、西洋人啟動的墾拓乃至今日,其實,在在都是挑戰,卻也處處呈現驚奇。
一九三五年(日昭和十年)四月二十一日,台灣新竹卓蘭附近發生規模七點一級的大地震,造成三千二百餘人死亡,一萬二千多人受傷,但是那年十一月,台灣照樣舉行有史以來第一次半自治地方選舉。一九九九年(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台灣發生規模七點三級的集集大地震,造成二千四百人死亡,八千餘人受傷,但是半年後,台灣同樣進行總統大選的投票,結果還出現台灣首度政黨輪替的政治地殼大變動。台灣人民似乎有永不中斷的挑戰,亦似乎有永不歇息的拚鬥。
「打拚」這一個從日據時代以來,常被台灣人使用的辭彙,固然可以意味草莽的衝撞,更可以意涵堅韌的毅力。打拚、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誠然不乏內爭內鬥的幽闇,卻同樣充滿開天闢地的豪情。有人說,在挑戰不斷的台灣,人民雖然會有徬徨、餒弱,但最後總是會做出智慧的抉擇。不同的人對這樣的說法或許會有不同的解讀,但台灣人民終究走出了自己的歷史,也豐富了文明的樣貌。
台灣,原住民、移民、殖民、國民、世界公民,縱橫交錯,先來後到,悲歡離合,血淚交織。
古哲蘇格拉底嘗言:「沒有反省的生活不值得活。」我們也可以說:「沒有反省的歷史不值得拍」。「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節目既是歷史的反省,亦應成為可資反省的歷史素材。
緣起
公視拍製「台灣人民的歷史」之緣起
行政院政務委員∕吳豐山
民國八十七年三月,公視基金會成立,本人獲董事會推選擔任首屆董事長,開始承擔推動公視開播以及發展的責任。
相較於先進國家,我國公視起步稍晚,八十七年七月一日開播時,台灣已有近百個頻道。公共電視雖然承載嚴肅的使命,可是公共電視基本上也是電視,它的使命仍然必須經由廣泛的收視來達成──這是本人的基本體認。
換個方法說,公視除了一些依照公視法必須做好的小眾節目和分眾節目外,在大眾節目這一個範疇,如何做到老少咸宜又具獨特意義,同時還能經得起各方嚴格檢驗,就成為一大課題。
公視法規定,公視內部日常事務,由總經理處理。總經理李永得君精明幹練,且因與我共事已久,默契很好,他把內部事務處理得井然有條。我則把大部份時間花在處理公視對外關係以及大方向的思考之上。
有一天,我問李總經理,公視假如拍製四十集「台灣開拓史」經典連續劇,做得到嗎?
過了不久,李總經理回覆我說,經過多方瞭解和估算,如果要依照我開出的高標準,四十集的拍製總經費大概要二億元。
公視開播那一年,年度經費只有十二億元,依據公視法還必須每年遞減百分之十, 一直遞減到六億元為止。比構思拍製「台灣開拓史」更早的時候,我已經把修廢遞減條款作為必須於三年內達成的目標。因此當李總經理告訴我二億元這個數目的時候,我就知道,三年內我不可能跟有權修法的立法委員說清楚為什麼只一部連續劇可以花二億元卻又要求修廢遞減條款。之後,我絕口不提「台灣開拓史」,一直到遞減條款終於修廢。
遞減條款修廢的時候,政府對公視的年捐助款只剩九億,公視自籌能力已提升到五億,可是二億元仍佔十四億總經費的七分之一,一定要花二億去拍一部連續劇的話,勢必產生嚴重排擠效用。
很自然的,最後我想到「成功不必公視」,並且得到董事會充份的支持。九十一年夏天某日,我與李永得君飛花蓮見證嚴法師,建議大愛台與公視合作,經費主要來自募捐。證嚴法師聽完我的先民血淚、知福惜福、開創未來的道理後,欣然同意合作,並且希望說做就做。於是只幾天工夫雙方便成立小組開始討論合作細節。可惜的是對最重要的主題之敲定,雙方認知差異過大,合作因而未成。儘管合作未成,迄今我對證嚴法師和大愛台的朋友仍然衷心感懷。
要拍製「台灣開拓史」連續劇,一定要先深入探討台灣的歷史。八集紀錄片總共四千萬元的經費,公視可以負擔。以人民為歷史的主角是公視的基本精神;更何況這些工夫都將成為將來後繼者拍製歷史戲劇的堅實基礎。
困難的是史觀和史實。尤其在台灣內部明顯有兩種不同意識形態同時存在的今天,要如何認定台灣史實,如何解說台灣歷史,無疑是一大考驗。幾經討論探索,最後大家決定:史實的部份旁徵博引,史觀的歧異,儘可能異見並呈,以關照同胞和諧。
本人在公視擔任第二屆董事長的最後一年半,一共主持了二十一次冗長的製作委員會議,才完成劇本和敲定拍製團隊。曹永和、張炎憲、戴寶村、溫振華、吳密察、翁佳音、李筱峰這七位台灣歷史學者和他們的助理貢獻的智慧,公視繼任董事長陳春山、繼任總經理胡元輝,以及孫青、王亞維諸君熱心推動;李道明、章蓁薰、符昌鋒、陳麗貴、鄭文堂等導演和全體參與人員的熱心擘畫和執行,都讓本人心存無限感激,也相信他們的付出,必將成為台灣電視史上的一項珍貴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