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空的交流—《新約聖經背景註釋》中文版序
華人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近代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我十分感謝有此殊榮,能夠撰寫中文版序,也很高興有機會看到《新約聖經背景註釋》可以對華人做出貢獻。
不同文化之間的互相交流與溝通是本書目的之一——雖然這裡的文化主要是指古文化,而非現代文化。我的妻子來自剛果,她和我在截然不同的地域及文化中長大,但是透過溝通,我們可以了解彼此。如果在婚姻中這是事實,在其他關係上當然也是實際可行的;我們可以學習去認識、了解別人,並從他們特殊的、與我們不同的觀點中學到有價值的觀念。但是,如果我們要研究的文化是存在於數千年前的古文化,而無法與它溝通時,該如何去理解呢?這時,我們就必須研究那個時代的文件和遺物,以幫助我們更多地了解當時的生活和思想。這樣做,有時候比直接溝通更有效、客觀。其實,歷史學家主要就是用這種方法來了解過去文化的。當我們閱讀久遠年代的著作時,透過作者在當時情景下寫出的文字,可以了解到那時的文化形態。
本書提到了古代的眾多著作,大都寫於兩千年前,它們都出自亞洲地區(有一部分地區,現今我們稱之為中東)。這些作品在亞洲情境下讀起來比西方情境更有意義,但是對所有讀者而言,仍然有許多與今日不同的文化觀念。有時在某些方面,古代文化和現代文化是很相似的,因此讀者仍可直接由現代觀點把握理解的重點。但是在另一些情況下,如果我們只是以自己當代文化作為理解的基礎,那就有誤解的危險。(試想,如果西方讀者認為他們閱讀這些古代著作,就像在研究屬於自己的西方文化;而事實上,這些著作作者的原始動機卻是出於亞洲。)
為了更多地了解這些著作所涉及的文化背景,我花了十年的時間研究當時中東地區有關文化的著作資料——成千上萬的文字遺產。我盡可能地審閱了一般讀者不熟悉的資料來源,包括了古代土耳其、敘利亞、猶太、希臘和羅馬以及其他地區的文獻。當然,在這本書中,我也嘗試提出許多不同的觀點。但是基本上,本書將提供給有興趣於古代近東文化研究的讀者,使他們更了解古代著作資料的涵義及思想。
期盼這本書可以帶給所有華人讀者幫助。
/季納(Craig S. Kee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