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題材、投機泡沫與價值評估
在台灣股票市場裡,資產股是相當獨特的一種題材。
股市投資人所謂的資產,一般是指公司持有的土地和建物等有形資產。通常成立時期越早的公司,當初購買的土地和建物會隨著價格逐年上漲,因而出現重估增值的題材,可以對公司的淨值產生挹注效果。
再者,隨著經濟情勢和環境的改變,很多老公司生產線外移或停產,導致廠房閒置不用,等到都市發展擴及這些地區,原先的工業用地經過地目變更,往往價值大幅提升,而如能再適度地規劃開發,甚至還可以為公司帶來新的收益貢獻。
重估增值讓淨值提升;出售土地可以產生一次式的獲利挹注;土地開發會帶來持續性的收益貢獻,這些原本是資產題材最基本的內涵。不過在台灣股市,資產題材之所以吸引人,通常是因為背後還有更多、更豐富的想像空間。
的確,想像比真實更吸引人。每一個投機泡沫的形成,都會有想像力作為溫床,然後靠堅信不移的支持者力挺而變成泡沫;當然,在泡沫被戳破以前,人們都不會承認這是一個泡沫。重點是,在泡沫戳破以前,也確實有很多人嚐到價格飆漲的快感。
因此,談到資產題材與資產股的價值,不能不兼顧想像與真實兩個面向。如果沒有充分的想像力,資產題材不過像最前面所說,只是一次式地幫公司每股淨值或每股獲利帶來幾塊錢的貢獻,確實無趣的緊。
而如果沒有充分的想像力,1980年代末期的國泰人壽如何能締造1,975元的台股天價;高雄華園飯店如何在三年內上漲47倍,來到1,075元;生產輪胎的南港、泰豐又如何創下55倍、73倍的漲幅。這是當年資產題材最風光時的火紅景況,很多人應該記憶猶新。
當然,我們也得提醒投資人,一旦想像的面紗被真相揭開後,資產股的股價勢必大幅滑落,甚至很多公司如今已成追憶,好比叱吒一時的「資產三寶」,其中工礦、台鳳已宣告下市。歷史給我們的教訓是,最美好的資產題材存在於想像力吹起的資產泡沫當中,但也千萬不要忘記,泡沫破滅後的殺盤更是異常凶險。
所以,投資人要買賣資產股,除了要了解資產題材的真實面,還要掌握市場對資產題材究竟有哪些想像;其中,前者要靠專業的分析,後者需要經驗來指引。
在第二篇〈資產泡沫事件簿〉裡,我們幫讀者回顧過去的資產投機泡沫,讓大家重新喚回過去的經驗記憶。在第三篇〈資產題材潛力探索〉裡,則透過數位專家的看法,協助讀者掌握不動產市場的未來前景、兩岸開放觀光和三通的影響、金融股和資產題材的關聯、投信和外資的看法,以及探討火紅的REITs產品等。
歷史不會重演,但可以讓我們在面對未來的資產題材時,更深刻地掌握其中的內涵;至於真實面的探討,則可協助我們對資產股做出適當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