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的足跡—— 貓如何走入人類的歷史?

貓的足跡—— 貓如何走入人類的歷史?
定價:320
NT $ 288
  • 作者:戴特勒夫.布魯姆
  • 譯者:張志成
  • 出版社:左岸文化
  • 出版日期:2006-03-3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174410
  • ISBN13:9789867174413
  • 裝訂:平裝 / 32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全世界的貓奴啊!
還不快來看主人的歷史

數十萬年來,貓一直觀察人類的歷史發展之路,牠們以各種姿態出入人類的世界,但我們對貓的形容詞常只有「神祕」兩個字。
為什麼呢?
貓究竟如何從捕鼠高手變成家庭寵物?
如何當上埃及的神,又變為傳說中女巫的伴侶?
怎樣大舉攻占了藝術作品,一躍成為作家的最愛?
貓清理一隻耳朵,海上的天氣會變壞?
喜好美食的貓會為了燒鴨把自己賣給魔鬼?
如果你想知道答案,絕對不能錯過這本書。

一本魅力十足的貓文化大全

  《貓的足跡》作者養貓、愛貓達三十年,他廣泛蒐羅貓咪在人類世界中的身影與事蹟,以流暢淺顯的文字,解開許多人對貓的猜忌與疑惑。本書正是充滿知識、奇聞妙事的寶庫,是一部全面的貓文化史,可讀可查更適合送禮,養不養貓都愛看。

作者簡介

戴特勒夫.布魯姆(Detlef Bluhm)

  1954年生於柏林。大學念神學期間已開始在書店工作。開了十年書店後轉行為業務代理商,並成為一家小出版社的共同創辦人兼合夥人。已出版多本書籍,1992年起也擔任德國柏林─布蘭登堡地區書商交易協會主席。一九七五年開始和幾隻貓一起生活。想知道更多有關貓和作者的事情,可到以下網頁看看:www.detlefbluhm.de。

  本書特別邀來名攝影師歐爾包(Isolde Ohlbaum)精采的黑白照片,鏡頭下的貓與作者文字相得益彰。

譯者簡介

張志成

  喜好閱讀,孜孜不倦。譯有《我,凱撒,一隻到處旅行的貓》、《日本的假面》、《沙龍——失落的文化搖籃》、《歐洲飲食文化》等書,譯著《發明疾病的人》曾獲2004年聯合報讀書人非文學類年度最佳書獎。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歷史上的貓──身世、尊貴、迫害和平反
貓的演化:牠們一直在觀察人類∕從家畜到女神∕征服地中海區∕基督徒的眼中釘∕穆罕默德最喜歡的動物∕撫慰了佩托拉克的心∕從女巫動物到家庭良伴

第二章 激發靈感的貓──貓與藝術的密切關係
牠用爪子翻書∕天曉得牠在構思哪部新作品∕偵破殺人案的《黑貓》∕趴在我寫字的手上∕貓有長靴穿了∕永垂不朽的文學貓∕繪畫裡的貓∕哲學小插曲∕「喵」是什麼意思∕貓咪也會豆芽菜

第三章 驚人的貓──大自然的傑作
達文西的發現∕牠們的眼睛在黑暗中也發光∕會把耳朵撇過去裝沒聽到∕優雅大方、穿著講究的一群∕不讓貓食製造商輕鬆過關∕有時會發出地震預報∕經常玩著玩著便失控∕喜歡趴在溫熱的廚房爐子上

第四章 匪夷所思的貓──人類對貓的猜想與解釋
人對貓一無所知?∕「牠們腦袋裡永遠只有鷓鴣」——古典時期的臆測∕「會飛的妖怪動物」——從文藝復興到十八世紀∕「沒有一種掠食動物的武器如此可怕」——十九世紀的貓知識

第五章 獨立自主的貓──貓和人類共度的生活
是獨行俠,卻非完全不懂社交!∕從沒聽過主宰兩字∕自由是女的,是隻貓∕「襪子」:最出名的總統貓∕貓和人如何找到彼此∕待在家就是牠們回敬的「謝意」∕和貓在一起,每天都不無聊∕美食貓:為了燒鴨把自己賣給魔鬼∕咕嚕咕嚕酒醉貓∕非常人與非常貓

第六章 優越的貓──貓在動物王國的大小對手
非比尋常的動物友誼∕經典的貓鼠對抗《湯姆與傑利》∕貓是鳥類殺手?∕人類馴服了狗,而貓馴服了人類

第七章 旅行的貓──令人意想不到的移動力
和愛貓出遊要做好萬全準備∕關於貓的旅行慾望∕船貓的冒險世界∕水手怪譚:貓清理一隻耳朵,天氣會變壞∕三色船貓能斥退孤魂野鬼∕「花栗鼠夫人」去南極探險

第八章 職場上的貓──貓的多重實用性
上班貓:遊手好閒vs.熱誠工作∕馬戲團貓是一大賣點∕嘗盡甜頭的教堂貓∕需要替身的電影貓

第九章 生也有涯的貓──貓的臨終時刻
貓有靈魂嗎?∕貴婦葬貓∕公貓慕爾的訃文∕春天不再來的最後秋天∕追憶往昔輝煌獵績∕牠一定上了貓天堂∕世界上最大的貓紀念碑

 

內容連載

4 匪夷所思的貓——人類對貓的猜想與解釋

「貓很可能也曾掐死小孩和睡眠中的成人。」——皮耶賀
「榮譽心似乎起於貓性。」——帥特林

人對貓一無所知?

「一切皆非絕對肯定,也非絕對可靠。」一五七○年,三十七歲的貴族懷疑論者蒙田退隱於南法多爾多涅的農莊後,在個人藏書室的屋樑寫下這句話。「兩個人對同樣事情絕不會有相同看法。」收錄這句話的《蒙田隨筆》正起筆於這個時期,日後讓他聞名於世。書中主要探討歷史發展上的知識變遷,指出知識變遷證明人類知識缺乏可靠性。秉持這種觀點的蒙田承襲了歷史悠久的自我批判式思辯傳統,尤其承接蘇格拉底簡潔有力的知名見解: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人類對貓的知識也大致如此。過去兩千五百年,科學界針對貓的本質提出種種千奇百怪、大膽荒謬的論點。雜亂無章的臆測、聳動的推測充斥歷史文獻,從希羅古典時期的歷史資料到現代百科全書的條目。本章將破天荒從這個角度彙整相關資料,不只收錄如今已遭駁斥的科學看法,也包含荒謬可笑的街談巷議——兩者通常半斤八兩。至於宗教觀點,由於經常和毀謗、醜化沒兩樣,所以我刻意摒除;不過,根本以惡意為出發點的詆毀,或者從前讓人驚嘆、如今令我們摸不著頭緒的看法,卻絕對不容錯過。之所以挑出這些歷史資料,並非因為今日知識較可靠,實是出於好奇和驚訝——驚訝從前各種背景、領域的科學家和飽學之士竟會如此看待貓這個謎團。當我從過去及被遺忘的知識中挑出以下例子的同時,我也清楚意識到,今日我們擁有的貓知識到明天可能因發現新知而被訕笑。

下文在介紹人類科學史和文化史上的認知時,多半不再進一步闡釋,因為大部分例子已不言而喻。只有部分例子以今日角度來看不易理解,才稍做適當修正或補充。

「牠們腦袋裡永遠只有鷓鴣」——古典時期的臆測

西元前五世紀,希臘史家希羅多德作了《史記》,凡是他覺得陌生有趣的動物都有一番詳盡描述,但對貓卻沒有太多著墨。由此推斷,貓這時期在希臘應已廣為人知。在希羅多德眼中,似乎一則貓的性事傳聞比較重要:公貓常常殺幼貓,以刺激母貓的交配興趣,因為母貓一般忙著養育小貓,對異性失去興趣。貓遇大火的行為也讓希羅多德大為詫異:「牠們在火災現場的舉動很奇怪。埃及人圍著大火,彼此相隔一段距離,只顧著看好自己的貓,也沒想去滅火。貓有的靜靜穿梭在人群之中,有的越過人群跳向火海。埃及人看了極其哀傷。」

西元一世紀,希臘哲學家普魯塔克在論文《伊希絲和歐希里斯》記載了一件事,他表示不排除那可能是杜撰的:「據說貓第一胎只生一隻,第二胎兩隻,接著三、四、五隻,每累積一胎多生一隻,直到一次生七隻為止,所以一輩子生二十八隻小貓,數量剛好和兩次月圓的相隔天數一樣。月圓時,貓的瞳孔和眼睛很可能變圓變大,而月缺時收縮變小。」

五世紀後半葉,古希臘哲學家達馬斯奇歐斯表示,貓每隔一小時就小便一次,時間準得像鐘一樣。西元七九年在龐貝城喪生於維蘇威火山爆發的羅馬作家老普林紐斯則注意到:「貓掘土蓋住糞便,以防被老鼠發現行蹤。」許多科學家曾撰文研究這個現象。第二、三世紀之交,羅馬作家艾立阿努斯在論文《論動物天性》中探討貓挖土掩糞是否因為牠們對氣味有敏感反應,並提出種種假設。十一世紀,文法家兼可蘭經注疏者札瑪赫夏里就此話題提出見解,他認為神之所以賜給貓這種行為,是因為要人類跟著做。到了十五世紀,義大利神學家本哈爾汀——在深受貓妖魔化的影響下——推測,貓之所以遮掩糞便,乃因做了不可告人之事,藉此藏匿惡行。

根據我們今日所知,貓並不會每次都把糞便埋起來。實際觀察野貓的結果顯示,在地盤上當老大的公貓反倒把糞便當成無法混淆的獨特氣味標記,「堆放」在氣味飄散度最佳的地點,例如石頭或地盤制高點。弱勢和地位較低的貓則埋掉糞便,以免「挑釁」到貓老大。因此家貓從小學會掘土掩糞,藉此承認按時餵牠們食物的人類是優勢者,接受他們的主導地位。

貓是鳥類瘋狂殺手的這項指責流傳整個古典時期,甚至到今天很多人還保留這種印象。這個看法早已被科學界駁斥,而且自從人類發覺貓鼠是仇敵後,上述印象就退居其次。古典時期對此發表的意見既多且雜,例如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學者瓦羅在一篇農業文章裡建議,蓋鴨舍時最好考慮築一道牆,防止貓入侵。再過一世紀的羅馬思想家塞涅卡寫說,雛鳥對貓有與生俱來的不信任感。再過兩百年,艾立阿努斯指出雞很怕貓。到了第四世紀,農業學家帕拉迪烏斯指明黃鼠狼才是鳥類殺手,另建議用貓對抗鼴鼠。第六世紀時,拜占庭詩人艾格提亞斯的貓殺了鳥,使他勃然大怒:「我家那隻貓吃了我最喜歡的鷓鴣,難道還期望繼續住在我的屋簷下?親愛的鷓鴣啊,我不會讓你含冤死去,我將為你獻上奪你性命的傢伙當祭品!」艾格提亞斯的朋友達摩哈里斯對那隻貓也持類似看法:「你深深傷了你主子的心,好比他自己被你吞掉。當老鼠四處舞動,吃掉你的美食時,你腦袋裡卻永遠只有鷓鴣。」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