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藝術與建築之間
宗教博物館館長╱漢寶德
健敏告訴我,他收集了我過去二十幾年間在報紙副刊上發表的藝評,覺得有些觀點值得給喜歡藝術的年輕朋友們參考。我略有猶豫,因為在副刊發表些謬見是一回事,結集出書是另一回事。我不是專業藝評家,所寫所論值得出書以供流傳嗎?轉而一想,健敏是很認真的編書人,經過他的手,去蕪存菁,配上圖片,加上腳註,說不定還有些閱讀的價值。想到這裡,不期然的就答應了。
回顧過去,居然寫了那麼多藝術評論,連我自己都有些訝異。提筆就寫藝評,對於一個外行人的我來說似乎沒有多大困難,原因是我在學生時代自修,讀的就是英美雜誌上的建築評論。後來辦雜誌、寫文章,都是這樣歷練出來的。在美留學期間,讀了一些藝術史的著作打發時間,做成摘要筆記備忘,同時用心思考,我習慣於在筆記上寫下很多個人的意見。回國後,屬於建築方面的,大都寫成文章發表,後來多已結集出書。屬於藝術方面的,則因不是我的專業,沒有發表的想法,也沒有機會,只是平時與朋友們聊天時的材料而已。
民國七十年代,鄉土運動中,藝術界發現了洪通與朱銘。這時候,在政府尚不知所措時,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當時的主編高信疆,就準備大事張揚一番。他喜歡標新立異,我是他的文字打手之一。恰巧遇上藝術家雜誌要為洪通開畫展,他就指定我開打。我看了在雜誌社展出的作品,覺得有一肚子的話要說,回家就翻翻資料,花了兩個晚上,寫了幾千字,信疆很高興,在「人間」用了整版刊登出來,這就是那篇「化外的靈手」的來龍去脈。後來這個篇名還成為時報出版公司一本集子的書名。
不久之後,在信疆的安排之下,我又為朱銘寫了一篇,使我自己陡然間成為鄉土藝術的推動者,與我在當時努力推動的台灣傳統建築保存站在同一戰線上。可是我總是藝術的局外人,信疆不揮旗子,我也不會主動出擊,他離開「人間」,我就不再充當風潮的鼓手了。
由於寫了這兩篇文章,建築與藝術界的朋友遇到展覽,有時會找我捧捧場。所以後來偶而在聯副寫寫藝評,多是應友人的要求寫的。說到這裡,我要表明我的態度:我寫藝評都是被動的,但並不表示我寫的是人情文章。被動,是因為自認非藝評專業,不可隨便侵入他人的領域;但被動不表示沒有主見。朋友為我安排會面的藝術家,若作品無法感動我,無法與我的知識領域相連結,即是想寫也寫不出來。陳其寬先生開畫展,開口要我寫篇文章,我慨然允諾,那篇文章不但陳先生喜歡,再三的用做畫展的序文,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辦理首次藝評獎,就頒了獎給我。我平生與獎無緣,在建築上得不到獎,卻得到個藝評獎,至少可以證明,我寫藝評是很認真的。
我曾一度想寫些藝術理論的文章,把我對時下藝術界的現象加以評析,可是缺少發表的園地。後來我藉著劉國松「革中鋒的命」的談話,寫了一篇「國畫中的中鋒」,實際上是我對國畫發展長年接觸所得到的一些體會。這類文章內容生硬,實在不應在副刊發表,可是我無處可投,還是寄去聯副,?弦只好把它刊出。我深知勉強老編不甚恰當,以後也不敢再寫了。直到後來,何懷碩在聯副刊登出一篇論抽象,才鼓勵我又寫了幾篇。我自認「與懷碩論抽象」應該是一篇值得一讀的文章。
作為一個藝術的愛好者,我深深覺得台灣的藝術界太缺少藝評了。在過去,所見的藝評多半是捧場的文章,所寫多是溢美之辭。政治開放之後,看不到年輕一代有新的作為。藝術的健康發展除了藝術家的努力之外,需要聽到一些意見:是同情的聲音有鼓舞的作用,是責備的聲音有反省的作用。藝評可以視為藝術環境的養分。如果在一個社會上,對藝術家的創作毫無反應,是非常可悲的。
在中國社會,其難處在於人情。我們只習慣於捧場,不願意批評;我們不想得罪人,批評會招致情緒的反應,也就是因此我們不可能有專業的藝評家,無法建立藝評的權威。由於沒有藝評,藝術家大多養成自我肯定的習慣,靠自信心來支持奮鬥的精神,他們孤立無援。由於沒有藝評,他們必然養成孤芳自賞的個性。由於沒有藝評,社會大眾有意一窺藝術之堂奧,
也不得其門而入,這實在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我覺得,也許可以順乎傳統,對藝術不做負面的評論,但也不做違心之論,也就是只做有價值的捧場文章。我寫藝評,雖然都是朋友們所託,若無內容或我看不出意義何在,我會拒絕;我要寫的一定要有看法,有見解。對藝術家本人、或對讀者有幫助,我認為正面的評論比起負面的批評更有價值。
這本書的出版,雖不能對藝評界有什麼積極的貢獻,希望能鼓勵藝術界多加思考、並設法向社會大眾解釋藝術,使人們深入的了解藝術。我有些個人的觀點,也是可以討論的。在藝術上,思辨與遠比肯定其價值為重要。
健敏選集,有他個人的看法。他選的文章有些我已經忘記了,可是我記得的他未必選入。比如我為陳其寬寫的繪畫的評論沒有收入,卻收了對他的建築的詮釋;我為胡宏述寫的繪畫的評論也沒有收入,可見健敏還是站在建築與藝術之間選集的。所以我為董陽孜寫的文章,立足於書法與建築之間,健敏就全都集入,顯得比例多些,因為健敏手上是剪報,他需要配圖,所收之文必須有圖的來源,相信這是他選文的重要條件。
最後,我要再次謝謝健敏為這本書催生,並感謝典藏出版社願意出版這樣冷門的書。典藏已經成為國內藝評的主要園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