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北京,最先想到的大概就是天安門、故宮了,然後可能會是北海、天壇或是頤和園,畢竟這些景物已經成了古都的標誌。但北京是生活著的,北京不只是那些鮮豔的景致,北京更多的應該是一種氣質,是一種內涵。
可能大凡有著悠遠文明的事物都是內斂的吧,北京這座城市也不例外。除卻可以計數的那些堂皇的建築,可能更多的是那些樸素與淡雅的景致。
我喜歡暮色之下的筒子河,素綠的波光映在灰濛濛的皇城根下,伴隨著城牆腳下那時斷時續的鳥鳴,那是一種和諧悠揚的美。這樣的情致不單是在紫禁城的外緣,也可能會在清晨天壇古牆之外,更會是在尋常巷陌之間——那些存在的生靈交織融合在一起,構成的是一組淡色北京的畫卷。迎著旭日微風,感受著飄零的落葉,那種感覺,是溫馨的情,也是柔和的意,更是那濃濃的感動和體驗。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伴隨著這座古老的城市,我一直在想,究竟什麼能夠真正代表北京,究竟什麼能夠真正成為北京的標誌,然而,每一次我給自己的答案都不會相同。的確是這樣吧,北京這座古老的都市代表了太多的情結,也擁有了太多的內涵,可能街邊陋巷邊一個不經意的物件就能代表一段歷史,代表一種感懷。
「胡同」這個名詞的出現和延續就包含了一段歷史,對於這樣一個約定俗成的、再自然不過的詞語,估計也很少有人會去考慮它的形成以及背景,畢竟,它太自然了,每天生活在我們的言談話語之間,生長在我們的新聞傳媒裏面。
其實,「胡同」這個詞算是外來語了,胡同應該是蒙古語中「水井」的意思,是由蒙古語「水井」音轉過來,這個詞的形成大約是在元代。當時,只有有水井的地方才會有居民存在,一般而言,除了河湖之外,井泉應該是居民的生活與生命之源。今天,當我們行走於北京的胡同之間,說不定還能碰到被遺棄在街頭的石井蓋之類的東西呢。現在,古老的胡同通上了自來水,水井便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後來,隨著城市居民的不斷增多,慢慢便消逝了蹤影,有的被填平了,有的被新的房屋佔據。如果想看看四合院裏的水井的話,估計也只能去那些名人故居碰碰運氣了。記得以前去魯迅故居,在那間著名的「老虎尾巴」背後,就有一個方方正正的水井,不過井不是很大,畢竟院落很小。當時就在想,如果是在八道灣,會是怎樣的情形呢?但後來去的時候,卻發現那裏變成了普通的大雜院。
北京有名的胡同其實是很多的,即便是那些不怎麼出名的胡同吧,進去走一走,估計也會有屬於自己的發現。房屋可能是破敗的,不過就看你怎麼去欣賞。北京胡同的美麗更多在於其人文情結,因為每一個地理位置都可能在對應著一個人文座標。
在繁華的西四路口南面有一條磚塔胡同,應該算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了,大概形成於元代。現在那裏也已經很破落,胡同深處夾雜著小飯館和新蓋的平板小樓,古老的宅院也失去了本來的顏色,就連胡同東口南側那個引為標誌的萬松老人塔,也成了彩色沖印店的鋪面。古老的磚塔胡同,不只是陪伴了北京城市的形成與發展,而且它也見證了很多個歷史的片斷。魯迅從八道灣搬出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就住在這條胡同裏面。
童年的時候,我住在東城乾面胡同的一條支巷裏面。頭些日子,我回去了一次,然而給我的感覺和存在於頭腦中的印象幾乎完全不同了。院子當中的葡萄架不復存在,桃樹和柿子樹更是消失了蹤影,寬敞的庭院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間間雜亂的小房子。胡同的現狀確實很無奈,一方面是破敗的院落擁擠的住戶,一方面又是需要保護的文化背景與內涵,如果一味地拆遷去建設新式建築,那麼北京的標誌又在哪裡呢。
在今天的北京城裡,消失的胡同很多。比如西茶食胡同,那裡現在是廣勝崇光百貨;比如珠營胡同,那附近正在建築著新式的住宅。沒有消失的但完全變了模樣的胡同也不少,王府井的金魚胡同,西單的靈境胡同、辟才胡同,儼然都是大街的規模了;當然還有變成了菜市口大街的菜市口胡同;等等。其實消失了或者本質上消失了的胡同已經代表不了北京的古都氣質,所謂深深胡同幽幽巷的感覺也只能在尋訪老街舊巷中去體味了。
我喜歡獨自穿行於古老的胡同當中,不光是情感的融合,更多的是在感受文化的生存與延續。
或是磚雕,你肯定會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這情感不一定是讚美,也不一定是驚歎,這樣的情感說不出來,只能在行走中感悟。
跟著自己心靈的鏡頭,去胡同深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