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深入童話,尋找亮光/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教系教授鍾聖校
做為旁觀社會現象的一份子,我們會因著社會中的美好,時而愉悅,因著社會中的敗壞,時而驚訝;做為閱讀童書,特別是經典童話的讀者,這種「旁觀者」的心情,更為明顯。然而,可惜的是,在替代式的經驗中,快樂總不能夠刻骨銘心,擔心也不是真正令人難受,使我們真心誠意的去解決問題。但在閱讀《童話可以這樣看》這本書時,心神卻由不得置身「旁觀」;從書的次標題「經典童話讀書會」即知,讀者是要「參與其中」,並且Do
Something。
書中,從作者的導讀、給Leader的話、學習單的設計,到Q&A,篇篇都扣人心弦,讓準備參與這場讀書會盛宴的人,自然而然的投注關心和好奇,緊跟著書籍內容去想、去猜、去做、去說。
從實用來看,這本書的用途是多元的,因為它說話的對象是多方面的。它不僅適合學生,而且是不拘大、中、小學的學生,也適合教師和家長。這樣說並不誇大,因為童話故事本身固然是以孩子能看懂的閱讀層次撰述,但故事蘊含的意義,藉著「詮釋」,可以發揮透視人生、闡揚人情的效果,以致對所有年齡層都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作者當然沒有「老道」到能臧否、評論恰如其分,但作者根據多年從事教育工作,觀察孩子心靈,知道他們會怎樣回應生活中大大小小「事故」,從而抒寫出她導引的步驟、方法和心得,並且是真誠的向著使孩子更美善的方向引導,作者的分享就不得不讓關心教導孩子的人士們注目,包括你和我。
就多元用途來說,這本書不僅提供促進賞析的資料,也提供處理孩子問題的「法寶」,例如「冷處理」、「回歸現實面」;並示範教學的好點子,例如在灰姑娘學習單「第十二下鐘聲」的Q&A裡,藉著學生的發言,表達「肯定觀察力」,鼓勵學生「幫忙故事自圓其說」,教老師如何接招;又如反駁「缺乏冒險精神」的評語,回應「謹慎評估再行事」等等。此外,在挑戰學生的彈性思考和想像力、創意改寫和解決問題能力等,書中亦有豐富的實例。
近年來,大量資深教師退休,新手老師亟需更快速的吸收前輩的教學錦囊,以便順利的傳道授業解惑;面對商業、媒體大量刺激消費行為的宣傳(請注意宣傳不是教育,而是類似洗腦),家長亟需知道怎麼針對孩子似是而非的價值觀做價值重整。家長再也不能用自己幼年只是被「噓寒問暖」的回憶,定位自己的父母角色,相反的,父母需要肩負起孩子的情意教育。誠如作者在自序中透露的:人們對情感和意志的價值觀,其實是人們進行詮釋的基礎。盼望這本書能讓讀者對於自己能切實為教育Do
Something,有所啟發,用心閱讀並實踐之,你一定不會失望。
推薦序/她的人與她的書/吳明蘭
我與林校長相識多年,我們彼此分享也分擔生命中的喜樂愁苦,從她擔任敦化國小主任,一直到出任校長,我們始終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林校長是我心目中的才女,她才思敏捷,頗富創見,這個好朋友又有新書出版,其實並不意外。不過,因為我對她的了解,可以介紹她較不為人知的那一面。
林校長是考試的常勝軍,年紀輕輕就拿到碩士學位,又順利考上校長。不過她準備考試有怪癖,她喜歡一邊看書一邊作筆記,筆記上畫了一堆圖,只有她自己看得懂。最奇怪的是,她還會一邊作筆記一邊撕資料。她的桌上堆滿了準備要讀的資料,一兩個小時以後,那些資料就會被撕得支離破碎,全都堆到腳下去了。照她的說法,第一次撕是為了方便對照不同的觀點,第二次再撕是因為已經做成筆記,不需要再留了。
林校長有輛手排舊車,幾乎變成她的註冊商標。車子開了壞,壞了修,修了再開,林校長不懂汽車保養,全車上下被她折騰得無一處板金完整,她也索性不鎖,鑰匙就插在車裡,她說這樣很輕鬆,不必常常翻皮包找鑰匙。神奇的是,將近十年來,這輛車也從沒失竊過。
林校長六、七年前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這種病很頑固,有時候關節會腫脹得很難受,我常心疼她的「吃苦耐勞」。不過林校長不改幽默本性,她總是很正經的說:「我得的是劉俠那一種,以後會得國家文學獎的那一種。」還常模仿醫生的口氣,說這種病「好發於二十到四十歲『年輕貌美』的女性」,語氣中還要特別強調「年輕貌美」四個字,林校長顯然深諳苦中作樂之道。
林校長很忙,我不知道她到底用什麼時間寫作,但我知道她動作很快,一出手就不凡。……
這樣的一個人,寫了一本這樣的書,我當然是先睹為快(事實上,我們全家都是林校長的忠實讀者)。她寫白雪公主後母的嫉妒,切中人們隱而未現的心理;她寫賣火柴小女孩的渴望,挑動人們內在根本的需求;她寫糖果屋的誘人陷阱,提醒人們注意美麗的危險;她寫醜小鴨與天鵝的對比,突顯庸俗與優雅的差異……。她對經典童話的分析導讀,篇篇都新鮮,篇篇都精采;為孩子設計的學習單,更能讓孩子同享分析經典的樂趣,既實用又可行。
我樂於推薦這本書,一方面是為了我的好友,一方面也為了廣大讀童話的孩子們,他們需要老師家長為他們引導不一樣的經典教育。
自序/不小心愛上經典童話/林玫伶
我都幾歲了,根本不會想再回頭去看古早時代的童話。
白雪公主、國王的新衣、小紅帽……,這些童話故事,是我讀小學時的回憶;它們就像泡泡糖、金糖球一樣,看過吃過經歷過,就好了。現在我已經長大,小時候讀過的童話的確讓我有一種回憶過往單純甜美的幸福感,但,僅僅是這樣,故事我都熟悉,甚至可以倒背如流,我已經不需要再讀它們。
二000年,我聽了張湘君教授的一場演講,張教授人高馬大,她自嘲自己從來沒有機會「小鳥依人」,她在演講中對白雪公主有深切的批判:為什麼後母三次陷害她都能得逞?美麗的人,是不是都這麼無知?
這樣的說法,讓我打從心裡嚇一大跳。白雪公主一直是所有女孩的夢想,我們喜歡白雪公主,還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白雪公主,白雪公主的形象已經烙印在女孩們的文化基因上,可是,教授說的也沒錯,公主真的單純到近乎愚蠢!這讓我有說不出的驚駭,也讓我從此對這些童話產生好奇!
我又重新讀童話故事了,尤其是十九世紀以前的經典童話。
我把童話故事中的最佳女主角仔細做個比較,發現她們都有一些共同特質:她們很美麗,一出場就艷驚四座(白雪公主、灰姑娘、美人魚);她們話很少,幾乎不說話(白雪公主、灰姑娘、美人魚、睡美人);她們很賢慧,會做家事(白雪公主、灰姑娘);她們身材嬌小,手無縛雞之力(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這些作品反映了什麼時代意義?
我也把故事中的男性加以比較,發現男生也有一些特質:他們不管家事(灰姑娘的爸爸、白雪公主的爸爸);他們英雄救美(吻醒白雪公主和睡美人的王子);他們有智慧、有權柄(青蛙王子中的國王)。這些又代表了什麼?重讀童話,讓我得到莫大的「發現的樂趣」!
我把觸角伸到王子公主以外,在「國王的新衣」中看到了人性的弱點,在「傑克與魔豆」中看到了所有權的弔詭,在「三個笨願望」當中看到了詛咒與祝福,在「賣火柴的女孩」中看到了善念化做善行的困難……。
想不到我這個年紀再讀童話,會有這麼多的新發現,實在是始料未及。身為教育工作者,我也迫不及待的想讓孩子能用寬闊的眼光閱讀經典童話,於是我挑選了十四篇經典童話,每篇各設計三張學習單,在《國語日報週刊》專欄連續刊出兩年,現在配合導讀,更能方便學校師長或讀書會的領導人使用。
我非常喜歡自己為這些童話所寫的導讀文章,我的基督信仰和國北師院鍾聖校教授的「情意理論」,深深影響我對童話的詮釋。本是敝帚自珍,但在幼獅公司孫總編輯小英小姐的鼓勵之下,能夠出書,內心的興奮與感激自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