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城說,他自己來示範一下BOD 個人出版極致表現,將自己過往的文稿和圖片,做了絕佳的組合,讓不同時期和主題的文稿都在《雪梨情緣遊與學》中完美呈現。
為什麼是雪梨情緣遊與學,因為前3/4的內容都跟雪梨有關,真有一份深刻情緣在,他寫出了雪梨遊的景點觀光博物館和美麗海灘、公園的精彩部份。
再來穿插他在2000年參加TO’GO旅遊雜誌自主旅遊行程設計比賽所得到紐澳組優勝的作品「我在雪梨的日子——盡情揮灑我那年輕的波西米亞藝文情懷」,基本上這是妳要去雪梨自助遊的一個超豐富超精彩超棒超讚的行程,不過要照著玩,真要很有功力和體力,作者說他已經沒法像30歲前這樣玩了(對了,買本書有作者email,如果聊得來,他倒可指點一二),不過,他至少在30歲前趁還有體力玩了個「和女友同遊盡情玩樂雪梨十一日行程」,真是玩得盡興,十一天裡面還坐了巴士去墨爾本玩了最菁華的部份,當然作者已經先去過兩次了,才能當導遊。
作者在85年離開大出版社工作,去雪梨閒住遊三個月,87年離開大雜誌社工作又到雪梨閒住遊三個月,第一次踏遍雪梨市區和景點,第二次都能投稿反應雪梨社會問題,這樣說好了,誰旅遊能去雪梨的小學醫院社區圖書館中文報社社區市集和超市,當然有親人在囉!後來又去了一次一個半月,那是協助了一本周刊創刊發行之後,為了去拍照出一本雪梨導遊書,可惜完成書稿後被出版社倒了,但一本書的原稿和拍下整個雪梨的數千照片仍在,但他現在過了三年,懶得重新理稿子做傳統出版,不划算的,雖然那本導遊書一出,台灣市場沒有相關書比得上,倒是他想先整理一些過往文稿集結出書,先留點紀錄,就像他編輯過一本科技學者許樹恩自傳《材料也神奇》作者所說的,留下記錄。
遊而學習之,是作者文藝情懷的展現,都在書中所寫的旅遊新聞,和住遊雪梨所寫投稿自立快報所刊登之稿,這些投稿,一半和雪梨有關,一半和讀書出版相關,由此,其實「學」這部份,又引申出附錄的文章,附錄一是他寫出和讀書及出版有關的文章,也是讀書人和出版同業的情懷,可參看。附錄二是他的過往工作文案一二,能了其中道理的,照抄都不錯,那是禁得起大雜誌社品管的文案,可參看。附錄三是他過往讀書讀到好書的記錄,記到2003年,可能好書也沒記全,倒是一堆他為了行銷工作所讀的商業類的書都沒列上,這之後,讀的書更有看頭了,光是他近日讀的羅家倫先生年譜、李國鼎口述歷史、楊振寧讀書教學四十年、唐山大地震、費曼的最後旅程、俞大維傳等,啊等他再來本BOD吧。附錄三中有著之前台灣出的繁體字和出版有關的書目,而其實之後有著一堆簡體字書和出版有關的沒列上,當然陳建銘先生的大作《藏書之愛》也要以後想整理再列上。
好玩吧!寫書編書和寫書介賣書是同一人,個人出版的極致,這樣不錯。
最後引一段作者代序中之言: 張大春在《聆聽父親》書中寫出「是的。回憶使回憶者當下的現實顯得不再那樣沉重,也使逝去的現實顯得輕盈許多。無論多麼深的挫折、刺痛和傷害在留待回憶重述的時候,都會使那消逝在時間裡的當下失去一點點重量。我們回憶、我們嘆息,我們回憶、我們嗤笑,我們回憶、我們斥罵,我們回憶、我們輕嘲。」這或許點出了羅蘭巴特用了「在這鬱悶的荒漠」的前提來迎向照片,因為回憶使當下沉重的現實變輕盈(莫非回憶都起自於當下現實的沉重?),所以那些多麼「深」的過往情感在此之際得以回填。失去了重量就不在顯得有份量,然後就算是過去了,只剩下不再「激情」的嘆息、嗤笑、斥罵,和輕嘲。
作者簡介
李坤城
1969年生,文化文藝創作組81年畢。好閱讀、旅遊、認識好朋友。
現任秀威資訊出版發行部協理。
曾任國家書坊台視總店行銷經理、新新聞周報暨圖書出版發行部經理、台灣英文新聞報發行經理、e周刊創刊發行部經理、商業周刊發行部主任、時報出版公司業務代表、漢光文化出版期刊部執行編輯、國際日報台北分公司版面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