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儂回憶:1970年《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完整專訪錄

藍儂回憶:1970年《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完整專訪錄
定價:360
NT $ 210 ~ 324
 

內容簡介

  假如七○年代的降臨意味著搖滾音樂史上一連串殘酷的幻滅,那麼約翰.藍儂這篇最為震驚後世的訪談,很可能是其中最狠最痛的一擊。1970年,藍儂早已對昔日的「披頭」身分、以及所謂六○年代神話深惡痛絕。身為這樁神話的創建者,他決定當著萬萬千千觀眾的面、親手揉碎它。

  套用作者楊.韋納的話,在當時,Beatles是「地球上最受矚目的現象」。用藍儂自己的話來說,則是「比耶穌更受歡迎」。於是我們多少可以想像藍儂要打破的那個神話,是多麼難以逼視、牢不可摧。那是不只一整個世代共同擁有的記憶與夢想,那是數以億計的青春年華共同見證的笑聲與淚水,那是當我們對自己生命中種種不堪感到絕望時,重新賦予我們力量的泉源。

  而藍儂幾乎親手毀滅了這一切:「夢已經做完了」。這篇石破天驚的訪談錄不妨視為一次壓抑了三十年纔終於爆發的嘔吐,讓全美發行量最大的音樂雜誌Rolling Stone站穩了青年世代媒體霸權的地位。多年來,《藍儂回憶》一直都是所有「文化人專訪」的參考座標,也是「深度搖滾書寫」的經典範例--每個雜誌記者,夢寐以求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寫出像這樣專業、深入、「後勁十足」的對話錄,而能留名青史。

作者簡介

  楊.S.韋納(Jann S. Wenner)1946年生,當代西方媒體圈的傳奇人物。1967年,正是嬉皮運動如日中天的「愛的夏天」(Summer of Love),21歲的韋納剛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畢業,便和妻子Jane Wenner在嬉皮之都舊金山以極低的預算創辦了《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創刊號的封面人物就是約翰‧藍儂。韋納亟欲創造一本深入報導搖滾樂文化的期刊,勇於雇用一流人才,雜誌內容更擴及社會、政治議題,使《滾石雜誌》迅速站上了六○年代青年文化狂潮的浪頭,成為當時「反文化」(Counter Culture)的喉舌。
  七○年代以降,《滾石雜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不僅在流行樂界成為一言九鼎的媒體霸權,更栽培出許多當代出版史上最優秀的作家、攝影師、插畫家和編輯。1977年,雜誌總部遷往紐約,到八○年代中期,它已經是美國發行量最大的期刊,《滾石雜誌》從一份寥寥數頁、印刷粗劣的「地下刊物」,蛻變成全彩精印厚厚一大本的時尚音樂雜誌。韋納本人則從嬉皮時代不修邊幅的「反文化」英雄,變成家財萬貫的上流社會菁英,旗下擁有一整座出版帝國。韋納於1995年離婚,並公開出櫃表明自己的男同志身份。他目前仍住在紐約。

譯者簡介

  陳維明,台北市人,曾任職廣告公司文案、外商銀行業務員、報社編輯。 退伍前一年耳朵開竅,對音樂本身和音樂背後的故事一樣感興趣。 平日出沒於五四三音樂站,可以在darthvader個人板找到他。

  馬世芳,1971年生,寫作者、廣播人、music543.com站長。曾擔任廣播製作人和叢書編輯,並長年在媒體撰寫樂評、書評與雜文專欄。1999年創辦音樂社群網站「五四三音樂站music543.com」,目前也是News98「音樂五四三」節,目主持人。

 

藍儂回憶
陳維明

  1999年的冬天,我站在紐約中央公園的Strawberry Fields,從來沒想到過,四年後自己居然有這個機會,能夠翻譯這本書。

  彼時正值美式足球超級盃前夕,地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蠟燭與鮮花,還有那張藍儂身著印有「New Work」字樣背心、戴著墨鏡、雙手叉在胸前、似曾相識的照片。遙望對街的Dakota大樓,緩緩點上一根菸,身旁三兩路人,或坐或站,我們之間沒有任何言語,或許因為心中都明白,自己之所以來到這個地方,只是為了見證這個世界,對「我們這些人」所做的一切。當時在我心中的藍儂,是一個圖騰,映照出我輩內心世界的不滿與殘缺。這種莫名的憤怒,在年少輕狂的年紀,是那麼地理直氣壯。我們抱著一種不願被人理解的孤單,在那條幽暗的道路上踽踽獨行。

  一年後,我與許多青年一樣,踏進了軍旅的生活。每天熄燈號響起,躲在被窩裡的我,緊靠著小電晶體收音機,那種對世界無可諒解的情緒,找不著出口,只能迷失在黑暗裡,終至天明。直到某天夜晚,廣播主持人語畢,”Imagine”的鋼琴前奏傳來,我才明白,在最深的絕望裡,唯有潛藏的那份溫柔平和,才能讓你鼓起勇氣直視內心,從有形無形的禁錮之中,釋放出僅存的微弱光芒。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藍儂,便成了著手翻譯時、不斷提醒自己莫失莫忘的原則。

  藍儂很平凡,但我們從不希望如此,或者說,我們也不希望自己如此。在這種理智與情緒的拔河之中,便塑造出了一種神化的氛圍,不只屬於披頭四,也一直如鬼魅一般,糾纏著每個世代眼中的藍儂。

  於是一個「還原」後的藍儂,便這樣地站到了我們面前。那個說著「披頭四比耶穌還偉大」的藍儂、那個與小野洋子一同赤身裸體站在鏡頭前的藍儂,要我們張大眼睛看個透徹。

  在這裡的藍儂,絕對真實,甚至真實到了一種殘酷的地步,翻譯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也往往在此,藍儂的每字每句,都像一把鋒利的尖刀,以駭人的姿態,考驗著你的每一吋信念,愈是深入他的內心世界,愈是令人感到暈眩,但唯一能讓自己勉力維持平衡的,也許就是那不假掩飾的急切與誠懇,在毫不留情的語言鞭笞之後,踏實的感覺竟奇妙地像股暖流,慢慢灌溉過被那片種種論述所建構而出的乾涸想像,百花齊放的六○年代不再只有一片虛幻綺麗的大麻煙霧,它也正如我們所生存的當下,存在著人性的卑微、怯懦、猜忌與怨懟。

  藍儂不斷以「我」所建構出來的創作與生命軌跡,在這裡似乎也漸次浮現,讓人得以按圖索驥。不只得以窺見歌曲背後的種種第一手故事,在閱讀原文的過程中,不曾間斷的感覺,是一個小男孩,不惜用盡一切,保護他那個曾經受傷極深的世界,雖然淘氣又倔強,卻令人不忍苛責。在離開校園多年之後,「己身已非我所有」的感覺逐漸從生活各角落包圍過來時,卻每每能從他的言語與形象之中,感受到一股純粹的能量,讓自己還有勇氣與世界搏鬥下去。

  從神話之中出走的藍儂,或許不再希望被崇拜,但仍然希望被記得,在那槍聲響起的二十多年後,依然如此。

  這本書的完成,首先要感謝馬世芳先生,不但將翻譯工作這個重責大任交付我這個熱情有餘、經驗尚待加強的樂迷,更在過程之中給了很多寶貴的意見,還有令人咋舌的譯註補充,如果沒有他的從旁協助,我一個人是沒辦法做好的。

  另外還有滾石文化的黃晴慧小姐,為此書的出版工作奔走。

  最後要感謝我那台老舊的電扇,在2003年那個燠熱的夏暑,陪伴我游過一行又一行的文字。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58
    $210
  2. 新書
    9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