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可以縮短距離,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將不須出門一步,便可以看到正在世界各地所發生的事情。」--馬奎斯《百年孤寂》
台灣是座科技魔幻島。二十多年來從一個資訊沙漠發展成綠意盎然的科技島嶼,這個成就,是許多人的辛苦血汗結晶。這些辛勤的灌溉者與默默推動者,長久以來隱身幕後,不斷找尋科技發展的新方向。
長期推動台灣資訊化社會發展的資訊工業策進會角色,就像魔幻寫實文學大師馬奎斯《百年孤寂》書中的吉普賽魔法師,讓台灣透過科技縮短與世界的距離;但資策會可不是用魔法,而是一步一腳印,扎實耕耘二十五年。說台灣的資訊工業是在資策會推動下逐漸建立起來,一點也不為過。
資策會二十五年來的發展歷程,正是台灣資訊社會發展的縮影。資策會對台灣社會與產業發揮看不到的影響力。最膾炙人口、讓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1979年12月台灣第一次舉辦的資訊週,短短七天,就吸引了將近十三萬人的參觀,在松山機場展覽館外的人潮圍繞了好幾圈,盛況空前。熱鬧之餘,也啟迪了民眾在資訊科技的想像力,奠定日後科技發展的基礎。除了肩負推廣資訊應用觀念的使命,資策會也致力消弭資訊落差;培育資訊人才,廣布社會各階層,成為資訊台灣的中堅分子;長期累積經驗與專業,敏銳掌握資訊變化趨勢,開設前瞻實用的課程,培訓廣受企業歡迎的人才。
除了在社會面廣泛深遠的影響力,資策會在資訊產業推動上,也是功不可沒。它開發中文電腦,將英文電腦轉為民眾使用方便的中文電腦規格;大力鼓吹網際網路的重要性,推動TC/PIP網路通訊協定;市場情報中心(MIC)每年每季做大規模的產業資料蒐集與分析,提供企業發展策略的顧問諮詢,針對科技硬體廠商的發展,發揮關鍵影響力;最近幾年更進行硬體產業的整合工作。
資策會更是政府不可或缺的幫手。財團法人的性質讓半官方色彩的資策會具有公信力,以及不受官僚體系約束的靈活,協助政府擬定與推動長遠的科技政策。而且資策會人才濟濟,影響力遍布政府與產業各個角落。台灣主導科技政策的官員,不少都是資策會重要成員。資策會也是培育科技產業高階主管的搖籃,在科技硬體產業的影響力不可小覷。
25年來,資策會如何協助資訊產業,輔佐政府制定大格局的產業政策?如何讓民眾從陌生到熟稔資訊科技的應用?如何培育源源不絕的高科技人才?資策會遇到什麼發展瓶頸,未來又該怎麼走?資訊台灣的下一步該怎麼走?資訊產業的出路是什麼?職場工作會發生什麼變化?面對渾沌時代,徬徨地張望出路時,我們需要一面回顧過去,一面眺望未來。回顧資策會的發展歷程,就是找尋資訊社會的未來出路。
作者簡介
洪震宇,高雄林園人,出生於台北市。政治大學社會系、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曾任《財訊》月刊記者(1998年)、《天下》雜誌記者(1999年)、《天下》雜誌一千大企業特刊負責人(2003年),現任《天下》雜誌資深記者,經營路線為金融、傳統產業、中小企業、企業集團調查與財務分析。
當記者是因為喜歡做不一樣的事,對新事物與人充滿興趣與好奇心。六年的歷練,在時間與品質的交逼之下,依然感到樂趣無窮。在聽故事與說故事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人生智慧。就像盲詩人波赫士所云:「玫瑰是沒有理由的」,記者是世界上最有趣的工作之一,具有無比美麗的神祕,有待細細品味。
喜歡雜學,包括文學、詩、偵探小說、歷史、人類學、法醫學。寫作上,信奉與追求海明威的「冰山原則」:將未知的事情,用簡潔與充滿想像力的筆調加以呈現。海明威曾說:「水底的部分佔整座冰山的八分之七。凡是你所知道的東西,都能刪去;刪去的是水底看不見的部分,足以強化你的冰山。」他告訴我們,要用簡潔與充滿想像力的筆調,呈現冰山底下八分之七的未知事物。
著作有:「養不起的未來」(和楊瑪利、陳雅慧合著),「蕃薯企業家」(和楊瑪利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