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電影是反映現實的藝術。」因為電影能夠透過逼真的聲光效果,巨細無遺地 再現人生的種種情狀,並且會對觀眾的情緒轉變產生直接衝擊,因此也有人說:「電影 是影響力最大的一種媒體。」為了控制電影這種影響力,使它不至於產生令當權者不想 看到的壞影響,因此搞政治的人、宗教團體、道德團體、乃至種種可以說得上話的壓力 團體,就會對製作電影的人訂定各種禁令,禁止在銀幕上出現一些他們認為不妥的鏡頭 和內容。於是乎出現了「電影檢查」此一新行業,而「禁片」一詞亦於焉產生。
在一般的情況下,越是專制獨裁的政府,對「禁片」採取的標準越是嚴格。影片中的任 何內容,只要令當權者認為不爽,他們就可以判定該影片是「大毒草」而加以禁映。在 「文化大革命」期間的中國大陸,有好幾年時間十億人民只能看到八齣樣板戲,就是一 個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相對地,越是自由開放的地區,其電影檢查的標準越寬鬆,甚至可能沒有「禁片」一詞 的存在,例如性開放的一些北歐國家。 而在這兩個極端之間,世界各國對「禁片」的態度和標準各有不同,但大體上以「性禁 忌」作為最主要的查禁對像,其次的關注點是「暴力」和「政治」問題。在某些國家, 「宗教」和「民族」等題材的影片稍一處理不慎也會遭到禁映。例如法國竟然會因政治 問題禁映反戰的「光榮之路」;意大利則因宗教原因將「基督的最後誘惑」視為禁片; 黑社會暴力充斥的日本禁映血腥暴力的「大逃殺」;描寫越南難民逃亡的「投奔怒海」 卻在海峽兩岸均遭禁映。其中蘊含了多少令當今的電影觀眾覺得不可思議的有趣故事, 值得我們一一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