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打拚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林信義
一九七○年代,台灣產業結構逐漸從勞力密集產業邁向技術密集產業,在產業升級過程中,需要強化技術研發,以增強我們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然而當時台灣絕大部分都是屬於中小企業廠商,沒有足夠的規模與資本從事研究與開發產品的工作。因此,政府在一九七三年經由立法程序成立「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強化前瞻技術研發,以加速發展工業技術,積極協助產業發展。
三十年來,從傳統產業到高科技產業,工研院一直扮演著科技龍頭的角色,為國內的工業技術研發工作,奠下了扎實的根基。無論是發展前瞻創新的中、長程研究,或是配合業界廠商需求所進行的短程研發,工研院全體員工均全力投入,致力於新科技工業的建立,協助中小企業技術升級,並為國家培育工業技術人才。
走在經濟發展之前
走過三十載,隨著台灣不同階段的經濟發展,工研院總能調整步伐走在前面,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產業,許多創新與研發都來自工研院與產業界的聯手合作;工研院扮演著創新引擎的角色,搭起學術與實務的連結,讓很多產業有成長、創新的動力與推力,並共同見證、參與台灣產業、經濟的發展。
工研院不斷推陳出新研發主流技術,一手催生了半導體、光電產業;促進了資訊、通訊等產業的蓬勃發展,也協助機械、化工等產業的轉型;同時扮演中小企業的研發中心,成為民間產業的後盾;更為台灣產業帶進源源不絕的研發創意,積極打造台灣的競爭力。此外,產業界更到處可見由工研院培養的專業科技人才,在各公司核心競爭力上扮演重要角色。工研院為台灣經濟掌舵,為新興產業播種,為現有產業加值、升級不遺餘力,功不可沒。
與台灣科技產業發展密不可分
《天下雜誌》向來關注台灣政經、科技及文化發展,這次以專業的精神、嚴謹的態度及淺顯易懂的筆觸,用十幾個產業發展的故事,娓娓道出工研院與台灣科技產業發展密不可分的關係。時值《創新引擎——工研院:台灣產業成功的推手》一書付梓,書中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工研院研發的歷程介紹給大眾,並將科技研發的重要觀念普遍深植在民眾的心中,實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在這裡我也要誠心推薦給各位讀者。
最後,衷心期盼工研院繼續秉持創新前瞻的研發精神,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時代,持續協助國家建立新興科技產業,輔導傳統產業升級,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成為我國知識創新的基地,為台灣產業再締新猷。
(本文作者為行政院副院長)
推薦序二
深耕前瞻研究與核心技術發展~胡定華
六月六日收到《天下雜誌》這本描述工研院三十年的書稿,我斷斷續續花了幾天的時間把它讀完。這本書描寫了許許多多的故事,讀來十分生動也相當的感動。當然其中因為個人早期投入工研院工作有十四年之久,夥伴朋友俱眾,無論逐一個案是否親身參與,都覺得非常光榮,很有成就。
相信作者花了許多時間蒐集資料整理並進行訪談求證,我也不能說這本書所描述的每一件事在細節上都是百分之百完整而且絕對正確。但是這些相當真實的故事,透過作者的筆襯托出工研院三十年來,在人才、資訊、技術等多方面,與台灣產業攜手打拚成長的基本目的。
進一步開展產業效益
書中被列名談到的也許只有少數的工研院人,但我們都知道,這其中任何一件好事,其實都有太多讀者看不到名字的偉大人物,有工研院人也有非工研院人,因為他們的奉獻與努力或是支持,才是使這些好故事能感動人甚至因而啟發的根本要素。回想一些個人親身參與的個案,對於夥伴們無私的投入於團隊努力而終能成功,十分感佩!雖然大多數案例,其參與者後來也都伴隨了名利方面的收穫,但我必須指出,他們最大的報酬仍是在於過程中享受到的自我肯定與成就感。
工研院三十年來,不斷隨產業環境變化而調整其配合的做法,例如科技專案、示範工廠、衍生公司、技術擴散、研發聯盟等等。不過,也遭受外界因關心或是期待而批評,質疑是閉門造車、與民爭利、化公為私、圖利他人、干擾市場等等。我的觀察是掌聲遠大過爭議雜音,整體而言工研院的作為是絕對受到業界與社會肯定的。
工研院的支持者與客戶對象是台灣的產業,工研院的活動主場在台灣也是毋庸置疑。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高度國際競爭挑戰,除了深耕前瞻研究及核心技術發展等,工研院必須更進一步開展產業效益,密切主動結合產學研的力量,促使產業升級並孕育新興產業。這表示無可避免地要與民間資源做風險性合夥,個人以為只要程序透明、步驟踏實,外界批評當不必過慮。工研院「二○○八願景」絕對會有主場優勢,順利成功實現。
工研院,我以你為榮!
(本為作者為建邦創投事業董事長、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友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