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在中國的形成發展,已有三千年的歷史。在開始階段原具有實用和欣賞雙重價值,後來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不僅在中國,鄰近的國家也受到很大的影響。
一件作品的好壞,其評價的標準是什麼?其好,好在何處;其差,又差在何處?所以欣賞篆刻藝術應具備幾方面的知識:
- (一)了解篆刻作品的歷史背景。分析作品不能離開其歷史條件。如從戰國至明清遺留下來的篆
刻印章中,有官印和私印,明清以後篆刻成為獨立的藝術,流派紛呈,作家眾多。因此,對古代官印所屬的官階應有一個大略的了解;對明清各作家的作品風貌形成的歷史淵源、流派關係、個人經歷及其他學識與藝術修養等與作品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等,也應當有所了解,這對於作品的欣賞分析的深度是有所幫助的。 - (二)對作品作具體的美的分析。如整體氣勢、韻律和布局與刀法等的優點與缺點之分析。這兩方面
可以分開,但常常互相關聯的。本書基本上採取聯繫在一起的介紹,有些作品有時也各有側重,有的側重於官職情況的介紹,有的側重於藝術的分析;有時為了藝術分析的方便,也往往把幾方作品安排在一起作比較。
在編排順序上,以歷史發展順序為主,適當兼顧到橫的關係。但篆刻藝術在歷史上各階的發展也並不平衡,因此對較為發達的時期的作品介紹多一些,對低落時期僅選一二作為代表。如對戰國和漢代的官私印、明清以後篆刻家作品就選得較多,其中如古小璽、漢私印、晚清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等人又略多一點,為的是能較充分闡明其藝術特點。在賞析介紹中又各選擇一個側重面,如何震側重於猛利之點;汪關側重於溫和之風;丁敬側重於刀法的變革;鄭石如側重於以書入印、使刀具有筆意;吳昌碩側重於殘破之法等。這樣各有側重點,彙集在一起,便又構成篆刻藝術大花園中光彩燦爛、百花競放的繁榮景象,使讀者得到一點初步的美的享受。
作者簡介
劉 江原名佛庵,一九二六年七月生於四川萬縣。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教育委員會主任、浙江書協副主席、中國書法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西冷印社副社長、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書法專研篆書,甲骨文略參石鼓筆意、古樸蒼勁,有個人風貌。篆刻受吳昌碩影響,參卜文、陶范等,雄渾樸茂,靈動多變,自成一家面目。著有:《篆刻藝術》、《篆刻技法》、《篆刻藝術賞析》、《篆刻藝術形式美》、《篆刻美學》、《印章藝術史》、《吳昌碩篆刻藝術研究》、《怎樣寫篆書》、《印人軼事》等,書法、篆刻論文有三十餘篇,先後在中、日、韓、港等地之專業刊物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