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繪畫源起於宗教,而宗教題材的繪畫往往以自然為背景,因此風景畫的出現可說從中世紀便已萌芽,但它一直扮演陪襯的角色,用以歌頌上帝創造世界的神妙。到了文藝復興,聖經故事改以歐洲當地的風景為背景,使人們意識到神與他們生活的環境有息息相關的親密性。
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的時候,宗教不再主宰繪畫的發展,人們才得以用自己的感受來觀看自然,從描繪憩靜的風景以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到讚嘆雄偉的自然景觀以強調宇宙的神奇,都是首次以人的觀點來了解自然。
十九世紀開始,科學發展迅速,社會結構改變,藝術家對自然的認識也更具科學常識。氣候的變化、光線的影響都成為畫家執迷研究的題材,至此,風景畫完全脫離宗教、神話或人像的規範,成為純粹歌頌自然的一種藝術表現,也使風景畫提昇到更高、更獨立的層次。
張心龍撰寫本書的目的,除了為讀者闡釋西方風景繪畫史的演變外,也為讀者打開心靈之窗,從欣賞、了解風景畫再重新認識大自然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