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目錄
- 《天方夜譚》代序/陳良吉博士
- 夜晚,適合心的翱翔/彭懷真博士
- 凡人不能擋的世紀夢境/編者
- 序幕
- 驚異重重
- 老人與羊
- 老人與狗
- 老人與騾
- 漁翁傳奇
- 王子蒙難記
- 智取邪魔女
- 蘋果啟示錄
- 指腹為婚
- 父子相認
- 睡著的人和醒著的人
- 尾巴的秘密
- 假到真時真亦假
- 真實的謊言
- 絕地姻緣
- 上錯驚魂路
- 禍不單行
- 死而復生
- 辛巴達七航妖島
- 第一次出航 千年魚島與牝馬驚魂
- 第二次出航 遮天大鳥與奪鑽奇兵
- 第三次出航 血腥食獸與吞人巨蟒
- 第四次出航 吃人一族與陪葬王國
- 第五次出航 固技老人與猴子大戰
- 第六次出航 自掘墳墓與新桃花源
- 第七次出航 驚濤駭浪與飛天奇旅
- 激辯生死間
- 第一回合 獅子、鸚鵡和漂布匠的故事
- 第二回合 燒餅和惡精靈的故事
- 第三回合 蜂蜜和女人泉的故事
- 第四回合 傻瓜、銀匠和歌女的故事
- 第五回合 悲傷天使和惡僕的故事
- 第六回合 五個追球者和王子的故事
- 第一回合 聰明女、盲老頭和小孩的故事
- 致命的魔寶
- 初闖魔域
- 秘室奪寶
- 悲劇的誕生
- 暗夜殺機
- 真愛一世情
- 當王子遇見公主
- 相思細語
- 神秘失蹤情未了
- 變色天倫
- 荒謬歷險記
- 緣訂三生
序
《天方夜譚》代序~陳良吉
貳、天方夜譚的名稱來源 《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其名稱來源: 《天方夜譚》:天方,中國舊時對阿拉伯的泛稱。﹝明史﹞﹝西域列傳四對天方的解說是:一名天堂,又曰默伽﹞。這裏的了解可能是今日沙烏地阿拉伯的回教聖地麥加(Mekka),做為整個阿拉伯或回教(正式稱呼應為伊斯蘭教,就阿文音譯Islam而言,乃順服唯一真神安拉的宗教)地區的代表。至於夜譚,阿文譯為samar,是沙居民夜晚聚集說書、聽故事的聚會,後來發展成為一種敘述文體。 《一千零一夜》:一千,在中東原用來指數目眾多的意思,如千寺、千柱等等,表示多到難以計數。不過大多數學者的共識則可能因天方夜譚故事的核心部分來譯自波斯的故事集《一千個故事》(Hazar Afsaneh)而得名。事實上最早出現的此故事集的阿譯,確實叫做《一千個故事》(Alf Huzfah)又第一個提到一千零一夜書名的是在十二世紀一位埃及史學家的著作中。此書到十六世紀發展成為今天所見的定本《天方夜譚》時,已歷經了將近八個世紀之久;內容方面,從最早有關八世紀起波斯印度的故事、到十、十一世紀以巴格達為中心的東阿拉伯的故事集,以及東羅馬、十字軍和蒙古人、土耳其人,直到十五、十六世紀的埃及的種種事跡傳聞,可見所蒐集故事時間、範圍之長遠、廣大,與所涵蓋的民族和文化有多麼眾多了。 不過就故事本身而言,《夜譚》確實湊足了一千零一夜之數,也可以算是命名來由之一。根據流行阿拉伯文本統計,《夜譚》包括一百三十四個大故事,每個大故事又由數目不等的小故事所串聯,大小數百主題與內容,包羅萬象,環環相扣,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這些奇事異聞,可以說從王公顯貴直到是井小民、乞丐、騙子、隱士、女奴等等社會階層的生活百態、思想情感、風土人情、語言習性等等,無不忠實而生動地加以描述反映。所以《夜譚》不僅是一部長遠壯闊的消遣性民間文學作品,同時也是一部反映中世紀阿拉伯及其他鄰近民族文化的大百科全書。其精彩的說故事的藝術,目的不僅在供人消遣時光而已,透過框架故事(故事的緣起部分),我們已見到此書寫作動機的一點端倪:說書者替暴君醫好了仇恨女性的心病,教會了他耐心與愛心。說完故事的結果,不但救了自己和無數無辜少女的性命,也為自己贏得丈夫的歡心,白頭偕老,傳為千古佳話。
參、天方夜譚的言語和文學特色 《夜譚》的內容,從所使用的語言看,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敘述文體。有相當大的部分,仍保有原始夜譚文學所使用質樸白話語體的原貌,不過也處處可見後來文人修飾、雕琢的痕跡。因為它兼容並蓄的特色,像中國舊社會認為白話小說不能登大雅之堂一樣,在一些嚴格的回教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此書仍遭列管或禁止流通。一方面是因為文字有不避粗鄙、淫穢、謾罵之詞,另一方面也因為內容方面有不少誨淫誨色或不合教理的成分。 此書文體大部分為白話──無韻散文、部分為有韻散文。聯繫故事與故事,或穿插在故事中間,有些作者評唱的詩,顯然大部分是後來文人騷客或宗教虔信者的潤飾。據統計有一千四百二十首,其中有一百七十首重複,故有詩一千二百五十首,大部分出於十二至十五世紀埃及成書時期。詩歌的內容不外下列五個主題:一、美女、美景及突然事件的描寫,二、信件,三、對話、頌讚或舞台劇類的歌詞,四、祈禱,五、宣喻教義等等。 《夜譚》因非出自一人一時,語體、文體皆較駁雜。其文體雜有散文、詩和有韻散文等,語體也雅俗兼具。有些直接採用當地白話甚至方言的詞語和表達方式,不盡合乎傳統阿拉伯文學語言的語法規範及修辭的要求,故事也難免有些難以被伊斯蘭教衛道者接受的粗鄙、猥褻成分。但相形之下,《夜譚》又為我們留下了更多可貴的語言材料,和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文學寶藏與文化生活之寶鑑。 又《夜譚》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其故事與故事之間,環環相扣、扣人心弦的編列法,有令讀者或讀者欲罷不能,完全沉緬其中,廢寢忘食的巧妙。這種編排法,源自印度。聽故事的人,想要繼續聽下去,乃對說書者提出:「那又是怎麼回事?」的問題(詳見下節)。說書者應聽者的要求,乃以新的一故事為例來說明此道理,並藉以承接下一個故事。如此故事的敘述便可永無休止地接續下去。此法與中國章回小說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章回小說的承接語是:「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肆、天方夜譚的故事類型、主題與文學體裁 《夜譚》本身的語言是以中世紀的阿拉伯文學語言(正統語言、歸範語言)為主,雖其中揉合了不少各地口語的材料,大體說來,仍不失為一古典阿拉伯語的文學作品,其主要文學體裁包括:1.童話故事;2.長篇與短篇小說;3.傳說與傳奇;4.富教育意義及宗教喻義的故事;5.智慧小品、幽默小品;6.軼事、逸聞等等。這數目龐大的故事集來自東方各國:東從印度、波斯起,西至埃及、北非。所蒐羅故事的時代背景,跨越近八個世紀,因此故事的類型、體裁和主題幾乎樣樣俱全,無所不包。本書所選,當然僅一小部分比較為人知而具有代表性,掛一漏萬,在所難免。但願完整的中譯本,也能早日在台灣寶島出版,以免遺珠之憾。接下來就本書所蒐集故事之主要類型,簡短介紹其文學體裁與故事主題,供讀者茶餘飯後的參考。 常有人說,這事像天方夜譚,或這簡直是天方夜譚,用的詞義就是指「童話」、「神怪故事」。其實不容諱言,童話與神怪故事本來就是東方文學中最吸引人的部分,因為凡人都喜歡在平凡的日子裏多有些幻想,享受在幻想中進入美好奇異的國度中一遊的樂趣。童話故事中的題材,像魔毯、飛馬、神燈、精靈、公主、魔王等等,都廣受世界各地男女老少讀者的歡迎。 《夜譚》中的童話故事,大都有其印度或波斯的來源。印度童話敘述的方式,常常是大故事中包含小故事,而小故事開頭的引子,通常用一句問話:「那又是怎麼回事呢?」(阿文:「wa kaifa dhaalika?),轉譯自印度:「katham etat?」。例如辛巴達(Sindibad)就是印度名字。在此故事中我們可以想見當時阿拉伯人對航海、經商、冒險事業的嚮往。做為一個航海家、好船長的模範,辛巴達具有令人欽佩的人格特質:不耽於安逸、志在四方、不怕艱難困苦,無論再驚險的遭遇,都能百折不撓、再接再厲,勇往直前。因此最後都能化險為夷,到達理想甚至夢想之地。其間不時穿插回教徒「阿拉伯無所不能」的信念,認定等待神旨,服從宿命,便是天下最美的事,因為阿拉對一切都有最好的安排。凡事能轉危為安,阿拉伯伊斯蘭教徒大都歸功於神妥善的安排。<驚異重重>、<漁翁傳奇>、<蘋果啟示錄>還有<辛巴達七航妖島>屬之。不過後者提到所羅門王將魔王(燈奴)封入瓶中,則是來自古以色列或阿拉伯民族故事或傳說的題材。<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阿拉丁神燈>的產生時代較晚。「阿里巴巴」是土耳其名字,而且在故事中提到「燈奴」、「咖啡」等字眼,應是後人的增補。<致命的魔寶>是十五世紀埃及時期加入《夜譚》的故事:「哥倫湖」位於開羅近郊,而蘇夷士的地名與海也被提及。此故事的結局在《夜譚》的故事中乃一特例:惡人雖終有惡報,但好心的弟弟朱得格居然也被貪婪的哥哥害死,還好有個聰明冷靜的妻子,才能為他報仇,並且毀調了害人的魔戒。 <激辯生死間>藉國王寵妃與諸臣間各自陳述的故事來為自己對王子是否有罪做佐證。可見為人君主或其他政者必須明辨是非,不可輕信一面之詞,輕易入人於罪,更遑論生死大事?東方的帝王威權,隨時能決定臣子的生死,因此勸諫時都必須特別委婉,這應是東方文學中善用比喻、類推等等語言藝術的主要原因吧。不過激辯之後,能否還無辜者清白,還需看統治者一念之間,是否能有明智的判斷。若法官及政治人物不知語言藝術之重要,不能以理服人,反而濫用隱晦、模糊或模稜兩可的字句來搪塞責任,則政治就難望清明了。 <真愛一世情>、<絕地姻緣>乃另一最受歡迎之主題:愛情故事的代表。愛情故事在《夜譚》中佔有很高的比例,包括堅貞不渝的男女之情以及偷情、對丈夫不忠等等類型。從發生的時代與地區著眼可分三類: 古阿拉伯(伊斯蘭前)流傳下來的忠於丈夫或妻子的短篇故事;巴格達與巴索拉城中發生的愛情冒險故事(偷情故事),另有同情時期膾炙人口的描述美麗又多才多藝或聰明絕頂的女奴或女歌伶的愛情經歷。第三類則是埃及大城中,尤其是開羅城中發生的一些輕佻、調情、淫亂的故事。雖然幾經波折,有情人終成眷屬,而不忠者最後也都受到了應得的處罰。纏綿悱惻的情詩,穿插在此類故事中,也往往令人為之動容。不過後來有些情詩變成了伊斯蘭遊方僧侶或苦行僧的專用語言。他們把對人之受轉變為對神之愛:殉情和殉教都是美麗崇高的事。神秘詩人的詩作,是阿拉伯文學作品中境界最高、產量最豐富的文學遺產之一。
結語 《天方夜譚》一書,所以能從八世紀直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無論男女老少,無不愛之不忍釋手(阿拉伯書在西方流行最廣的除古蘭經之外就屬此書了),原因何在?我們認為應該不止因為它高度的消遣價值而已。更重要的是,是貫通全書所有故事的一個主題價值和強烈的動機,那就是:懲惡揚善的倫理道德觀。不論是來自印度婆羅門教的宿命論或回教及阿拉伯傳統的宗教信徒及倫理道德,本書因此寫作動機,乃成為世界上難得的富有教喻意義的文學珍品。在尋常百姓的市井生活中,或宮廷、權貴窮奢極侈的豪門內,或神奇靈怪的故事裏,往往有位代表光明與正義的主角,最後,除了極少數例外,都得到了好報應。雖然舊時代的價值不一定能吸引當代的年輕人,因嚮往「有情人終成眷屬」或「獲得高官顯爵,從此過著榮華富貴、幸福快樂的日子」等等窠臼而行善去惡,但是至少我們可以肯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認真從事文學、音樂、體育活動的孩子不會變壞。若您在從事類型瀏覽此書、享受休閒生活的同時,能有一念存善、對神鬼、同人類及大自然知所愛惜、敬重,因而替我們唯一共有的宇宙增添一點祥和的氣圍,那麼本書出版的辛勞及這篇短文的寫作,也就不算白費工夫了。
-
二手書66折$106
-
新書9折$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