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一生當中最值得追求的?什麼是目前人類社會最確切需要的?為什麼我們從小擁有許多偉大崇高的理想,可是長大後卻又急公近利,與理想漸行漸遠?
我們自己很容易懶散怠惰,可是卻要求別人認真負責,該怎麼辦?在本書裏,作者以宗教家的情懷、教育家的理念及科學家的方法為我們解開這些生命之謎、人生之惑。
什麼是人一生當中最值得追求的?什麼是目前人類社會最確切需要的?為什麼我們從小擁有許多偉大崇高的理想,可是長大後卻又急公近利,與理想漸行漸遠?
我們自己很容易懶散怠惰,可是卻要求別人認真負責,該怎麼辦?在本書裏,作者以宗教家的情懷、教育家的理念及科學家的方法為我們解開這些生命之謎、人生之惑。
隨想曲──自序
愛的故事
演好自我的角色
挖一個更深的海
老與賢
生命的花朵
明天會更好
阮大年 序
演講中多少要加些實例或故事,聽眾才不致感到太枯燥無趣,有位演講者比喻,如果演講內容是一幢建物的話,故事就像建物的窗子,沒有了窗子那就只能作倉庫了。
我常有機會演講,有些故事一再引用,女兒們已經開始抗議希望我不要再講了,可是一方面可能我生也有涯,一生中的經歷也可數,再則總覺得這些故事往往最適合我要表達的涵意,也只有向聽過的聽眾抱歉了。
其中一個我常講的實例是在回國後至當時的中原理工學院任教,我開了三門課,兩門是理工方面的課程,學生就很合作地從第一排坐起,乖乖聽課,可是我也開了一門「宗教與人生哲學」,學生都搶著坐最後一排,因此每次上講台,總覺得與學生有距離感及代溝似的,好在老師是自由的,你不來就我,我就去就你,我還是坐在教室中央學生的課桌上和他們談人生。
有一堂課上了一半,我就說下面找出個題目:「『你為什麼要活下去』,作答完後就自由下課。」才說完話,就有一個學生交差,令我大為意外,只看他寫:「我活下去為了吃午飯!」就揚長而去,原來那一堂已是十一點多的課,大概他早飯都沒吃,一聽我這個題目,正中下懷,收拾書包吃飯去也。
收完卷子後,步入餐廳,那位「天才」居然吃飯很慢,還在喝湯呢,我有點報復性地坐到他旁邊,諷刺他說:「你活下去是為了吃飯,那現在吃飽了是否不想活了呢?」他反應快得很,說:「老師,我還要活下去,晚上還要吃晚飯哪!」
確實,那位同學的人生觀很能自圓其說,活著為了吃飯,吃飯又為了活下去吃下頓飯,午飯-晚飯-早飯後又回到了午飯,那他已經將他的人生觀圍成一個圓,你再也攻破不了。
當時的我,確實也被他弄得啞口無言,只能乖乖吃我自己的飯、喝自己的湯了,可是當天晚上我睡不著,總覺得那個學生說的有理又沒理,可是我又說不出那裏有問題,乾脆起床去放唱片,看到唱片一圈一圈的轉動,聽到唱片放出來美麗的旋律時,我突然領悟了,那位同學其實沒有真正的回答我的問題,因為我問的是你「為什麼」要活下去,而他回答的其實是我「如何」活下去,吃飯只是活下去的一個能源,而非目的,就像唱機的轉動,不是目的,只是放唱片的過程,透過轉動,放出音樂才是目的,因此每個人必須在吃喝之外,另外尋求更高層次的生命樂章,每個人都有他的生命之歌,將它唱出來,唱得美好,才是真正人生中的「為什麼?」
每個人生命中都應有他自己獨特的音樂,你生命中的音樂找到了嗎?
古今中外,那麼多美妙的音樂及偉大的音樂家,要找出那一位或那一種音樂是你生命之歌也不容易,因此,很多人就跟著潮流走,喜歡流行音樂,也就是大家喜歡怎麼我就也怎樣,這種人生觀,過程也許很快樂-因為永遠合乎潮流,甚至美化為:「永遠和民眾在一起」,然而終其一生後一定也是一句很流行的成語:「虛空的虛空,一切都是虛空。」因此還是應去尋找到自己生命中最適切的樂曲,去好好地發揮自己的生命。
當然,在音樂的樂壇中,有不少巨人是每個人景仰的,如同貝多芬,你不得不心嚮往之,然而對我而言,他太偉大了-指音樂方面,似乎不可能去模擬,我反而心儀比較人性化的舒伯特,尤其是他的小品。
舒伯特寫了不少音樂,但我最喜歡的還是他的藝術歌曲(Lied)及隨想曲(Impromptu),舒伯特最愛和三五好友在一起彈琴唱歌,唱的當然很多是他自己作的歌,當大家唱累了,他就撥弄琴鍵,常常隨興而譜出很多美麗的旋律,這種隨心而來的音樂,漸漸也成為正式的作品,然而因為它不像一般正統的樂曲有一定的格式及規範,因此就稱為「隨想曲」。(註)
這本書的出版,要感謝希代的編者,將我生命中隨心所感的一些「隨想曲」整理而成,自己都覺得不成氣候,只希望當你隨意翻閱之際,也偶而能觸動你的心弦,響應你心中的生命之歌就滿足了。
註:「隨想曲」雖都是小品,然而因為它是有感而發,因此是在無壓力及最自然湧出的生命之歌,尤其是舒伯特的那首G大調最能使我感動,曾經教我學彈琴的三女兒好好練練,將來在我的喪禮上演奏那也夠淒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