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巨人……
我走進艾斯納(Michael Eisner)的辦公室時,他是這麼問我的:「我沒辦法勸你不要寫這本書,對吧?」這可不是我所預期的反應。
說得婉轉點,我根本不知如何回答。我所知道的艾斯納——華特迪士尼公司的總裁,絕對不是位害羞的人,其實好萊塢也沒幾個人是這樣子。而且所有跑娛樂線的記者都知道,幾乎沒有一家公司會像迪士尼這樣,對媒體的採訪永遠都是這麼欣然接受;再加上艾斯納的公司有一段精彩的灰姑娘故事可讓人津津樂道。問題是艾斯納似乎不這麼想,他的解釋是:「當每個人都開始寫書來描述你有多偉大時,情況可能就要開始變糟了。」
沒有人能對艾斯納小心翼翼的作法加以責怪。他和威爾斯(Frank
Wells)登上迪士尼的舞台後,這家以米老鼠和唐老鴨健康形象起家的公司歷經一場蛻變,而美國企業可沒有幾家能有類似的際遇。曾經是毫無生氣,以經營主題樂園為主的迪士尼公司,到九○年代已經成為娛樂界的巨人了。艾斯納入主之前,公司盈餘連續三年下跌,但在他領導之下卻增加了八倍。而曾經被投資銀行家們嘲弄為常年積弱不振的迪士尼,現在卻成了華爾街的最愛。
一九九○年,艾斯納已經是全美家喻戶曉的人。艾斯納那張有著厚唇鬈髮的娃娃臉開始出現在《時代》(Time)、《新聞週刊》(Newsweek)、《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和各式雜誌的封面,同時他也成了全美最高薪的主管之一。不過後來我聽說,艾斯納向來都拒絕別人出書,但是他如此猶豫卻更激發了我寫這本書的興趣。
展開研究後,我發現迷人的艾斯納其實另有一番風貌。身為八○年代迪士尼週日晚間電視影集的主持人,這位總裁可以和高菲狗及布魯托插科打諢,而且有一身自我解嘲的幽默本領。他是個戀家的男人,在致股東的年度報告書裡經常穿插兒子們最近的校園活動。不過,離開攝影機後,在記者聽不到的地方,艾斯納卻是精明、銳利、強悍十足的人。
我也聽說艾斯納向來對自己的成就得意洋洋,因此幾乎可以肯定他希望能出這本書。不過就像優秀的華府政治家一樣,這位迪士尼主管也深知要如何收放自如。假如要出書,他就要確定他自己和迪士尼這部運作良好的宣傳機器能在書裡灑上一大把魔法金粉(pixie dust)。而且他也聲明,希望書中多少能展現出他自己所謂的謙遜態度。
我抵達迪士尼的布班克製片廠時,迪士尼那位無所不在的資深公關副董事長艾文‧歐昆(Erwin Okun)已經獲得艾斯納認可,協助我完成這本書。條件很直接乾脆,這是我個人的著作,而不是艾斯納口述然後由別人捉刀完成的書。迪士尼的主管會給我充裕的時間,但不會多到讓我能整天耗在公司裡。迪士尼不會打開所有的櫃子任由我東翻西揀,同時,對於我的作品最後也不會發表意見。
最後,迪士尼的主管都很慷慨,撥出不少時間給我。艾斯納和迪士尼董事長威爾斯都撥出三小時,而迪士尼那位永不知疲倦為何物的製片廠負責人卡山伯格(Jeffery Katzenberg)則撥出一小時。主題樂園負責人紐尼斯(Dick Nunis)在例行飛往奧蘭多前也撥冗一小時來接見我。
訪談其他迪士尼主管的時間則不一,不過都很充裕而受訪者也沒什麼顧忌。總計起來我進行不下七十五次的訪問,共錄了一百多捲錄音帶。華特的女婿,也是被撤職的前迪士尼總裁朗‧米勒(Roniller),很不尋常地也接受了我的採訪。席德‧貝斯(Sid
Bass)也是,當年把迪士尼從一九八四年接危機最艱難的時期中拯救出來的,就是這位不愛在媒體前曝光的沃思堡富豪。此外還有許多已離職的迪士尼主管則要求不具名接受訪問。
本書主要講述的是一個重新找回傳統精神的故事。沒有人會質疑華特‧迪士尼的創意才華,不過艾斯納和他的團隊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領域中,卻呈現出相同的創新思想及對繼任大業的奉獻。創意不僅可以從新的電影劇本和主題樂園的遊樂設施裡展現出來,也同樣可以呈現在保衛公司免遭危機的行銷策略和金融交易上。從正金石電影公司(Touchstone
Pictures)最近出品的新作一直到天天幾乎都有新店開張的迪士尼門市(Disney Stores),公司每個地方都看得到這群大膽創新的新管理團隊的影子。
毫無疑問,這一切都是由艾斯納主導的。即使是那些批評他的人也不得不同意,他是美國最有創意的行政主管之一。他的點子有的精彩絕倫,有的卻傻裡傻氣。由於他的敦促才有賣座電影《三個奶爸一個娃》(Three Men and a Baby)的誕生,也是他力邀喬治‧魯卡斯(George Lucas)替主題樂園設計遊樂設施。就連我第一次去拜訪他時,他都還接了一通公司旅館負責人史墨爾(Bob
Small)的電話,艾斯納當時剛從奧蘭多視察回來,想要吸引新婚夫婦到迪士尼世界(Walt Disney World)渡蜜月。滿腹狐疑的史墨爾聽著艾斯納滔滔不絕描述自個兒的計畫——在神奇王國(Magic Kingdom)正中央的地標,也就是灰姑娘城堡的頂樓,改成新婚夫婦的蜜月套房。
我第一次見到艾斯納是在一九八七年初,當時我正在寫《商業週刊》的封面故事,因此開始研究華特迪士尼公司。這篇文章也是本書的肇因。我第一回見到艾斯納時,他正在替迪士尼樂園的「星際旅行」(Star
Tours)遊樂設施主持啟用儀式。從那之後我有幸和他談過幾次話,有時是為了《商業週》的採訪,有時則是為了寫本書而做訪談。自從第一次會面後,我就一直密切注意艾斯納和他的公司,這家公司已經從他接手時只有十四億美元的價值成長到年收入超過一百八十億美元。興建了第五座主題樂園,第六座也即將在巴黎動工,而公司也持續擴充,擁有電視台、餐廳和唱片公司。迪士尼在一九九五年跨出了最大的一步,以一百九十億美元購併了資本城/美國廣播公司(Capital
Cities/ABC)。
從很多方面看來,華特迪士尼公司的東山再起也不過是歷史中另一個幸運兒罷了。艾斯納和威爾斯初到公司時,娛樂業正逐步復甦,票房炒得很熱,而家庭錄影帶和有線電視這些新市場也正快速擴張。嬰兒潮世代延後生育,現在他們的孩子都已經長大,到了可以欣賞迪士尼的玩具和電影的年紀。不過要能洞悉這種潛力並抓住時機則需要一群見解獨特的主管才辦得到。「迪士尼團隊」(Team
Disney)就是這樣的一群人。
在寫這本書時,我力圖保持客觀。艾斯納和他所找來的管理團隊都不是聖賢。為了爭取成功,這群新的經理人可能很簡慢,有時甚至有些粗魯。因為全神貫注於公司的損益狀況,他們既是意志堅決的經理人,也是冷酷無情的談判高手。在新的迪士尼公司裡,有人被解僱,而辭職的又比留任的人多。我發現,沒有一家公司是可以單靠童話故事建立起來的。
修訂《畫夢巨人》這本書的內容特別艱難。對迪士尼來說,從九○年代中期開始,情況忽然急轉直下,一開始是因為歐洲迪士尼(Euro
Disney)的財務危機,最後公司只得進行重整以免一敗塗地。更艱困的部份是寫到多災多難的一九九四年,那年威爾斯不幸意外喪生,卡山伯格又離職,造成好萊塢近代史上最麻煩的「離異」事件。迪士尼的主管都很親切,向我解說整個歐洲迪士尼的拯救計畫,特別是現任財務總長理查‧納努拉(Richard
Nanula)。不過艾斯納和卡山伯格都不願對本書中兩人不合的內容發表意見,這件事現在已吵上法院,成了一樁剪不斷理還亂的訴訟案。僱用歐維茲(Michael Ovitz)擔任董事長以及購併美國廣播公司一事,則在另外一章裡單獨描述。
最後我要強調,這本書並不完全是在記錄華特迪士尼公司的種種。我對華特‧迪士尼的生平,以及導致公司僱用艾斯納和威爾斯的一九八四年接管危機事件,都只用短短的幾頁文字帶過。這本書的主要焦點將放在這兩位人士到布班克(Burbank)就任後,讓迪士尼東山再起的曲折過程。只有當我們回顧公司以往所提出的遠景來判斷艾斯納團隊現在的成就時,在艾斯納世代之前的公司歷史才顯出其重要性。
完成本書後我終於了解,真正的「畫夢巨人」其實就是華特‧迪士尼本人。他有著無窮無盡的想像力以及各式各樣的才華,因而創造了一個擁有豐富資產的娛樂王國,而且在他逝世後,這個王國竟可以歷經二十年庸碌平凡的經營管理而仍屹立不倒。由於華特‧迪士尼,艾斯納和威爾斯才有可能接手全世界最著名也最受人喜愛的公司。更重要的,是華特讓華特迪士尼公司擁有令人瞠乎其後的土地資產以及全世界幾個最有賣點的卡通人物。而艾斯納、威爾斯以及其他和他們一起共事的迪士尼主管則又加入了自個兒的魔力,將華特留下來的這些資產另闢康莊大道,加以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