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許願戒: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及「擺脫依賴」的32個童話故事
- 作者:亞瑟‧羅森
- 原文作者:Arthur Rowshan
- 譯者:陳柏蒼
- 出版社:人本自然
- 出版日期:2003-12-0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8205252
- ISBN13:9789578205253
- 裝訂:平裝 / 26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這本《童話許願戒》可不是單純的「童話文選」,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幼教叢書。作者以說故事為出發點,灌輸孩子們諸多美德,包括分享、自信、寬恕、耐心等等。除此之外,作者亦針對幼童常出現的管教問題逐一探討,像是有攻擊傾向、尿床、夜間恐懼症、咬指頭、吸大拇指,乃至於兄弟不睦等現象。
環顧今日這種物慾橫流,經濟掛帥的貪婪社會,這本強調心靈改革的好書就如同一道及時雨,不禁讓人有心曠神怡之感。作者並非在唱高調,只是認為家長不宜停留在「衣食父母」的傳統角色,因為孩子們在心靈滋長方面同樣是嗷嗷待哺;為了導正這種失衡現象,故而撰寫此書以饗讀者。
在這本書中,作者除了比喻故事的特性之外,也將之與心輔工作連線。至於在運作模式方面,他則是雙管齊下,從「自主意識」與「潛意識」來聯袂出擊。最後他更以鉅細靡遺的篇幅來介紹「編劇」的要領,領導讀者從實戰經驗中來汲取心得。
作者羅瑟‧亞森是滑鐵盧大學的高材生,具有心理治療師的專業背景。他是斐聲國際的心理學講師,亦曾出版過有關「舒緩壓力」的書籍。在他的這本新作品中,特別提到自己與「故事療法」的淵源:他的父親是說故事高手,女兒則是聽故事高手,可謂祖孫三代都有相同嗜好。這本書的適用對象很廣,並不侷限於千千萬萬的家長;即使是爺爺奶奶、學校老師,乃至於所有涉及幼教的工作人員,相信也都能受惠無窮。
本書特色
親子相處的心靈魔法師—童話
假如你的小孩一關燈就會被嚇哭,那該如何是好?
若是他們不肯把玩具跟別人分享,又該怎麼辦?
爺爺奶奶不幸過世,要怎麼開口?
若是跟他們的溝通有障礙,又該如何去落實「關係正常化」?
此時,童話故事將猶如父母的許願戒,
借由故事的情節、人物、寓意,
讓孩子在想像的版圖中,建立獨立人格,為親子的關係解套。
作者簡介
亞瑟.羅森(Arthur Rowshan)
畢業於加拿大的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曾教授「危機處理」與「紓緩壓力」等課程。他現在成立一間私人的企管顧問公司,藉著生化儀器與冥思等方式來研究慢性疾病與生活壓力,並提供客戶相關的諮詢服務。
譯者簡介
陳柏蒼
畢業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主修理論化學,因緣際會而投入翻譯界。
迄今有譯著三十餘本,多為心理、企管、傳記文學、心靈勵志,與超自然現象方面之書籍。
要跟孩子們「講道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當然,如果你完全不管孩子們的感受如何、也不管他們究竟能聽進去多少,只管自己講得高興、訓個痛快,那很容易,但是如果你也希望自己所說的話能真的對孩子們有益,並且更重要的是能為他們所接受,那就需要多花一點心思。
尤其是面對年幼的孩子,他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經驗都還很限,可是教養小孩的工作又不能「等到他長大以後再說」,這個時候,如何跟孩子們「講道理」就更需要技巧了。
這本書的作者亞瑟.羅森以其心理治療師的專業背景,不僅完整而又很有系統的介紹了所謂的「故事療法」,也提出了相當豐富的範例,可以說是一本很不錯的理論與實務並重的幼教書籍。乍聽「故事療法」這個名詞也許會感到有些沈重,其實就是「用說故事的方式讓聽故事的人自然而然的明白了某一種道理」;這可是一門源遠流長、歷史悠久的學問。
比方說,伊索說了那麼多簡潔有趣的小故事,不都是在剖析人性和人生嗎?又如<戰國策>中那麼多精采的故事(就是小朋友都很熟悉的成語故事),不都是高高在上的當權者犯了什麼過錯或徵詢什麼意見,做臣子的不敢直截了當的明講,只好刻意拐個彎兒,乾脆說一個故事,含蓄又委婉的來表達意見。其實,不管是大人或小孩,大概沒人喜歡「聽訓」,但是,倒都喜歡「聽故事」,因此,所謂的「故事療法」,應該就是十分高明、有技巧的把這兩件事不著痕跡的合而為一。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們才需要像亞瑟.羅森這樣專業士的解說及示範。
台灣這幾年來社會整體的感覺愈來愈「浮」,愈來愈不尊重「專業」,凡事只求達成,只求皮毛。這實在是一個很糟糕的現象,其實一切都有學問,想要有所成績也絕不可能一蹴可及;這本書就是從一個專業的角度,輔以活潑生動的方式,讓我們見識了解到「說故事」的學問。
只要是對幼教工作有興趣的有心人,不管你是家長還是老師,如果仔細研讀這本書,我相信都會很有收穫。我尤其贊同作者在自序中所說:「這種『返璞歸真』的尋根之旅,本身就是一種極其有效的心理治療。」能夠常保童心的人,心理狀態總是健康的,何況許多故事隨著我們年齡和閱歷的增長,重新回味起來一定會有一番不同的感受;當我們「返璞歸真」,埋首於許多曾經陪伴過我們成長的兒童故事中,希望找到一些親近孩子的素材時,很可能最大的獲益者就是我們自己,而唯有一個快樂、成熟的大人,也才有能力去照顧別人和照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