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遇的滋味:唇與舌的回憶之二

外遇的滋味:唇與舌的回憶之二
定價:190
NT $ 171
  • 作者:茱蒂絲.摩爾
  • 原文作者:Judith Moore
  • 譯者:廖月娟
  • 出版社:胡桃木
  • 出版日期:1998-09-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8320094
  • ISBN13:9789578320093
  • 裝訂:平裝 / 19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外遇的那年,我們家的菜單異常豐美繁複,有普羅旺斯雜燴沙拉、茄子蛋奶酥,還有烤蘋果,都是我內心滿溢出來的喜悅。

  「回去」像是一種越界,而「返回」猶如一種禁忌;智慧告訴我們要專注於現今,「重新開始,忘掉過去。」但總有某樣東西或某個人在「過去的某處」岔出。你回不了家,卻還是想回去。

  摩爾將外遇的滿懷喜悅,調入精緻繁複的美味佳餚裡。外遇是生命的轉折,猶如品嚐咖哩豆腐與或糖醋豆腐的不同滋味。如人飲水般她選擇離家再返回,因而正視自己在那「女人對自己的生命還不如對花草的認識」的年代裡,觀看親人、朋友、小鎮上的居民,無論是荒誕的派對或野餐中的驚奇,食物與人生已交融在未來的容顏。

 

回憶的滋味   張讓

  談美食,美國幾乎不上我的地圖。也許當年一些留學好漢曾讚美啤酒配血淋淋的牛排過癮,對我,吃美國菜先像受罪,然後像受侮辱。住在美國近二十年,體會工業文明的「進步」如何犧牲某些生活質素,激發我對味覺和各種感官意義的好奇,乃至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者關係的探索。我注意到聲音、色彩、空間,我看見大自然的形與色,我留心建築設計和城鎮規劃,我品嚐口中的食物。我不是美食家,對食物和烹飪所知粗淺,我只是有心。因此聽到《唇與舌的回憶》這兩本書,不禁好奇:美國吃有什麼好寫的?那些大塊的肉、甜膩的蛋糕和派、單調的生菜沙拉,只配以粗糙乏味來形容。我想到費雪(M.F.K. Fisher)的《許久以前在法國》(Long Ago in France),寫在迪將(Dijon)學法國吃的事,我一讀就喜歡。

  然而,《唇與舌的回憶》如同《許久以前在法國》,都是透過吃回憶既往。不過《唇與舌的回憶》更完整,寫的是一生故事,較諸《追憶似水年華》和《巧克力情人》,有前者的犀利知性而無後者的浪漫縱情。

  美國俗話說:「像蘋果派一樣美國。」也許因為這樣,作者茱蒂絲.摩爾第一章即寫的是派。台灣現在美國吃普遍,大家都知道派是帶餡的烤餅,可甜可鹹。當年唐.麥克林的《美國派》流行時,派根本是十分陌生的東西。對我來說,美國的水果派甜得可怕,但我喜歡外酥內軟在口中攻錯相濟的美妙。作者寫「派具有形上學的趣味,派皮內外的對立,如同皮與餡的辯證……」,一點都不錯。只不過摩爾重在內部隱藏的玄機,我重在皮與餡質地的對立和平衡。中國甜食裡

  最接近水果派的,應是豆沙酥餅。但豆沙乾鬆,沒有水果餡柔軟多汁呼應派皮的酥脆,然後在口中融合無間的趣味。對摩爾,好吃的派幾已超乎人間,像完美的象徵,像童年短暫的幸福。「派的秘密」,似失樂園的序曲,已隱含未來墜落的線索。

  摩爾的境遇可說平凡而又不平凡──設使她父母沒有離婚,設使她外祖母不那麼粗暴,設使她母親不那麼自私,設使她沒有太早婚,設使她有機會上大學……。然而事與願違,人生從來不乏充滿遺憾的假設。難說摩爾童年的不幸是人人千篇一律的故事,然而卻也非獨一無二的悲劇。悲劇與否,平凡與否,她的故事正在人生中間那無法一語道破的地帶,重要在摩爾那種和過去正面相對的冷眼和誠實。她對人對己的毫不容情,有時讓人不寒而慄。而幽默之處,讓人不禁微笑。採編年法,由童年破碎無歡的家庭而寫到結婚、成年、出走。但並非一板一眼寫實,活潑的語言在忠實陳述和抽象潑墨中轉換,時空由對號入座而至流年飛躍,有小說的懸疑和散文的凝煉,敘說述去的年華、無可挽回的悲喜,令人讀後悵然。尤其「早�」和「西瓜」兩篇,寫外祖母、母親和山姆,透過作者年輕的眼睛,帶著第一印象的鮮明和驚奇,描述人生不同年紀的欠缺和強悍,充滿憤怒、無奈和悲涼,像最好的短篇小說。

  全書也正如長篇小說,從開始便埋設伏筆,暗藏來事。「西瓜」裡,摩爾和山姆談書,夢想進大學。「夏日」裡,寫少女時代對未來的幻想:「我將屬於我的丈夫,完全不同於屬於我自己。」「大黃」裡寫:「我太早婚了。年輕的我仍有些狂野的心,我要怎麼馴服自己?」她瘋狂投入家事和烹調,好像樂此不疲。夏天丈夫提早回家的下午,兩女兒不在家,做愛後她光著上身醃漬東西,想:「不知你三十歲時做什麼……」書過中段,摩爾有了外遇,出人意表而又似乎理所當然。我們隱約知道她婚姻有所欠缺,但不得其詳。「外遇的滋味」和「紅莓血與傷心旅店」裡,提到夫妻格格不入,但「對丈夫並非不滿」,雖然分居,「並非沒有愛情」。摩爾不願深入,涉及丈夫一概浮光掠影,讀者必須由散佈的一言半語拼組全圖。分居後兩人搭火車長途旅行,可說回顧感情的良機,所得不過:「誰能說我為什麼離開?他為什麼沒來找我回去?他不知道頭一個問題的答案,而我不知道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正面寫外遇的感覺:「和彼得相處的每一個時刻,慢慢變成最真實的生命。他不在我身邊時,連光線都起了變化。」雖滿心羞慚,然而她不諱言,外遇那年是她最快樂也最美麗煥發的一年。

  「那一夜我們吃狗食」大肆嘲謔柯拉維爾小鎮的封閉保守,幾乎是鬧劇。「日落以後」是最短的一篇,印象到幾近抽象,筆調揮灑,從細節迅而渲染到單身普遍的寂寞,「離族之愁襲上來。放逐割裂人心。」寫由過去、幸福、婚姻放逐的人,沉重蒼涼,是篇散文詩。「春日英雄」比較特別,寫思父之情欲言又止,在一個無家可歸的人和寫作本身中轉逐,好像前面打毛線後面拆,作品本身欲取消自己。「漫長的火車之旅」和「回家」兩篇似應回首內省,筆鋒仍然外轉,以驚鴻一瞥的動態人物速寫烘托她夫妻間的若即若離。

  「蘋果醬」章裡,摩爾自問:「這樣值得嗎?過去的二十年就這樣?」迴盪每個家庭主婦的心聲,而沒有人能回答。到底為什麼?我們問。如果她婚姻快樂,就不會有外遇嗎?而事情果真這麼簡單嗎?也許她並非不快樂,然而「非不快樂」並不等於「快樂」。而縱使快樂的人,也不免於追求更多快樂。她為什麼破壞自己的婚姻?為什麼和丈夫相愛而無歡、分手而卻不離婚?一切並非黑白分明,所以耐人尋味。沒有外遇,她無法真正脫離少女時代而出外自立,以生動鋒利的筆細說從頭。然而我們能阿Q的說沒有失就沒有得嗎?

  最終,《唇與舌的回憶》並無關美食的藝術,食物只是媒介,穿針引線,連綴起一個女人一生際遇,在山迴路轉,一切已事過境遷之後,憑弔起落和悲歡。摩爾鋒利的筆磨亮蒙塵的過去,森然照見既往的愚蠢、遺憾和絕決,有傷感、自嘲而沒有自憐。「生活不是文學,沒有精采的『情欲、背叛與謀殺』,只有憤怒和牢騷。」誰能無錯無憾?她寫盡平凡人生平靜甜美而又單調窒人的矛盾,柯拉維爾正是人人居住的地方。「你回不了家,卻還是想回去。」回憶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171
  2. 新書
    9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