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大部分取材自歐陸的專書、學誌、詞典,再加上最近出版的有關文獻,提煉其精華,而以淺白易懂的華文,來表達艱深奧妙之學理。尤其對當代超國界的社會現象之詮釋、嶄新的觀念之剖析,都詳予探討。最重要的是本書以寰球的觀點,來檢討當代社會思潮與社會問題之複雜性與互賴性。
目錄
- 第一章 社會與社會行為
- 1.1 魯賓遜的離群索居
- 1.2 社會是什麼?
- 1.3 對社會的認知與猜測
- 1.4 社會行為的定義
- 1.5 社會行為的類型與表現
- 1.5.1 目的合理的行為
- 1.5.2 價值合理的行為
- 1.5.3 情感的或情緒的行為
- 1.5.4 傳統的行為
- 1.6 社會行為的模式化
- 1.7 社會規範
- 第二章 普通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 2.1 社會學與普通社會學的定義
- 2.2 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 2.2.1 社會行為
- 2.2.2 社會關係
- 2.2.3 社會組織
- 2.2.4 社會位置與社會地位
- 2.2.5 社會角色
- 2.2.6 社會行為期待
- 2.2.7 社會結構
- 2.2.8 社會範疇
- 2.2.9 社會階層
- 2.2.10 社會群體
- 2.2.11 社會功能與反功能
- 2.2.12 社會衝突
- 2.2.13 社會解體
- 2.2.14 社會流動與變遷
- 2.2.15 教養化與人格化
- 2.3 普通社會學的主題
- 2.4 西方社會學的沒落
- 第三章 社會學發展的歷程
- 3.1 社會學的定義與研究對象
- 3.2 社會學與其他相關學科
- 3.3 社會學早期的學派
- 3.3.1 社會進化論
- 3.3.2 經濟的、環境的、生物學的決定論
- 3.3.3 早期的功能論
- 3.4 現代社會學研究的重點
- 3.4.1 功能主義和結構主義
- 3.4.2 象徵互動論
- 3.4.3 現代的決定論
- 3.4.4 數學模型論
- 3.5 理論的新方向
- 3.5.1 人本主義的社會學
- 3.5.2 女性主義的社會學
- 3.5.3 理性選擇理論
- 3.5.4 社會生物學
- 3.6 最近社會學發展趨勢
- 3.6.1 杜赫尼的集體社會行動論
- 3.6.2 卜地峨的反思社會學
- 3.6.3 紀登士的結構兼行動理論
- 第四章 社會學方法通論--一般方法論的問題
- 4.1 社會學的創思、透視和途徑
- 4.2 社會學宜重視研究方法
- 4.3 現代科學學說的誕生
- 4.4 德國方法論的論爭
- 4.5 近期社會研究法的發展過程
- 4.6 研究過程的原則
- 4.7 可靠性、有效性、客觀性
- 4.8 研究技術及視點
- 第五章 社會學方法專論--社會研究的主要技術
- 5.1 經驗的社會研究
- 5.2 社會研究的範圍
- 5.3 社會研究的對象
- 5.4 研究技巧或處理方法
- 5.4.1 觀察法
- 5.4.2 詢問法
- 5.4.3 群體討論法
- 5.4.4 實驗法
- 5.4.5 內容分析法
- 5.4.6 標度法
- 5.4.7 社會關係計量法
- 5.4.8 個案研究法
- 5.4.9 抽樣法
- 5.4.10其他研究技術
- 5.5 經驗的社會研究和社會學的關係
- 5.5.1 實驗法
- 5.5.2 調查法
- 5.5.3 觀察法
- 5.5.4 文獻判讀法
- 第六章 社會學的實用、研究和理論
- 6.1 實用性決定社會學研究方向
- 6.2 由社會事實至社會理論--研究與方法學的問題
- 6.3 概念的界定--闡明工作
- 6.4 模型的建構
- 6.5 理論的塑造與批判
- 6.6 社會理論的性質與種類
- 6.7 實用、研究和理論的交融--團隊操作的必要
- 第七章 經濟社會學
- 7.1 經濟社會學的定義和任務
- 7.2 經濟社會學的發展史
- 7.3 經濟社會學與鄰近科學的關係
- 7.4 經濟社會學研究的對象和範圍
- 7.4.1 經濟行為的結構
- 7.4.2 經濟生活的社會結構
- 7.4.3 經濟動態和社會結構
- 7.4.4 有關經濟的秩序模型的意識形態之批判
- 7.5 經濟社會學最近的動態
- 第八章 工業社會學
- 8.1 工業社會的產生
- 8.2 工業社會學的發展
- 8.3 工業社會學的定義
- 8.4 工業社會學研究的範圍
- 8.5 工業社會的主要矛盾
- 8.5.1 生活的目的:工作抑休閒
- 8.5.2 民主的理念對抗經濟權力的集中
- 8.5.3 鄉巴佬的心態對抗大都會的生活
- 8.5.4 合作對抗孤立
- 8.5.5 同情友善對抗侵略囂張
- 8.6 工業社會學研究的方法
- 8.7 工業社會學及其應用
- 第九章 政治社會學
- 9.1 政治社會學的主旨與方法
- 9.2 政治社會學的發展史
- 9.2.1 馬克思和托克維爾討論階級的衝突與協和
- 9.2.2 韋伯與米歇爾討論人事制度和民主政治
- 9.2.3 政治社會學的近期發展
- 9.3 政治社會學與政治科學的關係
- 9.3.1 政治社會學與政治科學的異同
- 9.3.2 由政治社會學邁向政治性的社會學
- 9.3.3 政治社會學的理論
- 9.3.4 對政治社會學的批評
- 9.4 政治社會學研究的對象
- 9.5 政治社會學最近的動向
- 9.6 過去30年間政治社會學的動態
- 9.6.1 馬克思主義者的工具論
- 9.6.2 美國社會學主流派的多元主義
- 9.6.3 菁英理論
- 9.6.4 新馬的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
- 第十章 法律社會學
- 10.1 社會規範與法律秩序
- 10.2 法律社會學的發展史
- 10.3 法律社會學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
- 10.4 法律社會學的定義和任務
- 10.5 法律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和流派
- 10.6 法律社會學最近的動向
- 10.7 法律、民權、社群與後現代主義
- 10.7.1 世局的演展以及社會與文化的劇變
- 10.7.2 民權的擴大與公共領域的縮小
- 10.7.3 公民身份與社群意識
- 10.7.4 後現代主義與法律社會學
- 第十一章 意識形態批判與知識社會學
- 11.1 知識社會學的定義、範圍和研究方法
- 11.2 意識形態的批判
- 11.2.1 早期的歷史
- 11.2.2 法國啟蒙時代的意識形態之批判
- 11.2.3 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看法
- 11.2.4 非理性的意識形態之批判
- 11.2.5 實證的社會學--不帶意識形態的色彩之認識
- 11.3 德國知識社會學的成就
- 11.3.1 葉露撒冷的認知社會學
- 11.3.2 謝勒的知識形式之三分法及實質要素
- 11.3.3 曼海姆的歷史觀點
- 11.3.4 蓋格的極端實證論
- 11.4 法國知識社會學的貢獻
- 11.4.1 涂爾幹的集體意識說
- 11.4.2 涂爾幹之後法國知識社會學的發展
- 11.5 美國知識社會學的拓展
- 11.5.1 杜威的實驗主義
- 11.5.2 韋布連的思想習慣說
- 11.5.3 米德的社會行為論
- 11.5.4 沙羅鏗的文化思想說
- 11.5.5 齊納尼基的「社會圈」論
- 11.5.6 帕森思的理念體系
- 11.5.7 戴格列及其他各派的知識社會學
- 11.6 知識社會學近期演展的動態
- 11.6.1 哈伯瑪斯的知識旨趣
- 11.6.2 現象學的知識社會學
- 11.6.3 結構主義與知識社會學
- 11.6.4 傅柯論知識與權力
- 11.6.5 女性主義的知識社會學
- 11.7 知識社會學的綜合說明及其問題
- 第十二章 宗教社會學
- 12.1 宗教與社會
- 12.2 宗教社會學研究的對象
- 12.3 宗教社會學的界說
- 12.4 宗教的社會學定義
- 12.5 宗教社會學的學術地位和研究方法
- 12.6 宗教社會學的發展史
- 12.6.1 宗教社會學研究和理論的前驅
- 12.6.2 民族學派的宗教社會學
- 12.6.3 馬克士.韋伯的宗教論
- 12.6.4 現象體驗的宗教社會學
- 12.6.5 以社會現象學來解釋宗教
- 12.6.6 有關宗教的最新看法--控導學的理論
- 12.7 宗教社會學兩大議題的修正--最近學界的動態
- 12.7.1 重新評估世俗化理論
- 12.7.2 迷信說與精神異常說的式微
- 12.7.3 宗教信仰與犧牲的理性模型
- 12.8 基本教義的出現
- 12.9 寰球宗教復興的社會學解釋
- 12.10地球村的宗教生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二手書2折$110
-
新書95折$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