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永恆的美—美國女畫家歐姬芙
- 作者:Jeffrey Hogrefe
- 譯者:毛羽
- 出版社:方智
- 出版日期:1997-02-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6794587
- ISBN13:9789576794582
- 裝訂:平裝 / 35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你也許曾在美術館、畫冊,或是卡片裡,欣賞過她的畫。歐姬芙的畫,給人一種「純淨」的感覺,不含半絲雜質。她的畫,無論主題是沙漠、花卉、抽象或牛骨,往往只用少數幾種顏色,表現形式簡單,卻深具原創性,帶給人們非比尋常的美感經驗,並留下深刻印象。
一九二○年代在紐約崛起,至一九八六年辭世,歐姬芙一生作畫逾八十年。她自三十一歲起成為職業畫家,一直畫到生命終,仍無怨無悔,並創下美國藝術史上第一位女性個展的紀錄。她的才氣與毅力,是她成為美國偶像級藝術家的原因,同時也使她在死後多年,仍然受到世人的談論、推崇和景仰。
歐姬芙九十八年漫長的一生,本身就是一則引人入勝的傳奇。現代攝影之父史蒂格利茲,後來成為她的丈夫,他們的結合,可說是藝壇佳話。史蒂格利茲為歐姬芙拍攝的全裸寫真集,曾經引起世人的議論紛紛。而晚年的歐姬芙,與相距六十歲小情人之間的戀情更是為人傳頌至今。
新一代歐姬芙迷仍不斷產生,她的魅力究竟在哪裡?本書以精采的文字敘述,讓讀者一窺這位美國最著名女畫家傳奇的一生。
◆序.陸蓉之
◆譯序.毛羽
◆自序.霍格瑞夫
◆緣起
第1部
第2部
第3部
◆尾聲
歐姬芙的國度──譯序
因為喜歡她的畫,開始對她這個人感興趣。
出了阿布奎基(Albuquerque)機場,沿高速公路往北行,景物漸漸隱沒,剩下野花雜草漫生,妝點荒涼無垠的沙漠。約莫七十分鐘車程,來到了聖塔菲(Santa Fe)──新墨西哥的首府。
倘若你是愛畫者,對眼前的景致彷彿有些熟悉,這不足為奇。因為,這就是歐姬芙的國度。你也許曾在美術館、畫冊或卡片,欣賞過她以新墨西哥州沙漠為主題的畫作。
歐姬芙的畫,予人「純淨」、「唯美」的感覺,不含半絲雜質。一九二○年代在紐約崛起,至一九八六年辭世,一生作畫逾八十年。創下美國藝術史上第一位女性個展的紀錄,那年,她才芳華二十九。
一九一七年,歐姬芙初次拜訪墨西哥州時,年紀未滿三十。
那回。她待的時間很短,可是留下深刻的印象。放眼望去,荒漠蒼涼,沙兵隆起大地,山艾灌木漫生得到處都是。這幕景象,立刻吸引住她那顆易動敏感的心靈。隱約間,彷彿有股聲音在呼喚著她。這才是真正屬於她的地方,她告訴自己。人在紐約,每當聽到朋友往美國大西部的消息,她總按捺不住心中的嚮往。
十二年後,她終於再度啟程,實現追尋沙漠的夢想。
結婚以後。她留在紐約,只因為丈夫史蒂格利茲(美國現代攝影之父)的關係。丈夫在世的三十年間,她每年有六個月的光陰待在新墨西事州,獨自作畫。史蒂格利茲則從未踏上這片土地。
等到丈夫離世,她便從此以沙漠為家,不再回城裡。
在沙漠中,歐姬芙有兩個家:阿必Q(Abiquiu)和幽靈牧場(Ghost Ranch)。這兩處地方相距不遠,但離新墨西哥州首府聖塔菲則有七十多哩,世居此地的是印第安人,他們甚至不講英語。大部分時候,歐姬芙都是一個人,從日出起外出作畫,直到太陽下山方歸,風吹日曬都影響不了她。這地方視野遼闊,天空藍得出奇,登上高台(mesa)峰頂,沙漠景致盡收眼底。
偶爾,歐姬芙到三十哩外的陶斯(Taos)去,跟當地藝文人士社交應酬,酒館裡談歡,但很快就覺得那種日子沒勁,又一個人回到阿必Q作畫。《兒子與情人》和《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作者D.H.勞倫斯(Lawrence)在陶斯有座牧場(如今屬新墨西哥州立大學產業),但在歐姬芙抵達的那個夏天,他已偕妻遠遊歐洲,病逝旅次。
歐姬芙曾多次造訪勞倫斯牧場,與勞倫斯夫人熟絡。夜幕低垂,她喜歡躺在樹底下那木匠椅上,仰望著星空,而畫下著名的「勞倫斯樹」(The Lawrence Tree)。倒是D.H.勞倫斯死後,骨灰送回陶斯永久存放。然而這兩把藝術與文學的火燄,從未交集燃燒過。
歐姬芙生前畫了許多花,有人特別作了詮釋,謂其中蘊涵著「性象徵」。
關於這點,我在她的紀錄片裡,聽到歐姬芙親口回答:「『性象徵』是別人說的,可不是我。」
她也不明白,為什麼在世人眼裡,她所畫的牛骨、馬骨和鹿骨,代表「死亡」和「哀悼」,而非單純的「形體之美」。
不論觀者的印象如何,歐姬芙自己對創作主題一向堅持。她一生作了約九百幅畫,多半以沙漠、花卉、牛骨為主題。她的畫往往只用少數幾種顏色,表現形式簡單,可是深具原創性。即使驚鴻一瞥,仍給人留下強烈鮮明的印象。
生前,有人來敲門,原來是熱情的仰慕者。
「歐姬芙小姐,我們遠道專程來看妳。」
她立在人面前,說:「好吧,這是我的正面,」又轉過身去:「這是我的背面。」然後當著那人面前,把門關上。
一九九五年聖誕節,我去了阿必Q,鎮很小,居民約百人而已。鎮口外,公路旁的波德雜貨店(Bode\’s),歐姬芙生前經常到店裡買東西,如今仍開張,可是,通往小鎮的斜坡路口,立了張牌子,冷冷地寫道:「我們不歡迎你照相!」彷彿在為歐姬芙的鬼魂爭取一份私密的空間。
如今,幽靈牧場已售予某教會,原屋據說已拆毀,我到牧場外圍參觀,深深體會到歐姬芙畫裡的曠野味道。
至於阿必Q的故居,現在是歐姬芙基金會的辦公所在,是傳統泥磚屋(Adobe),呈P形,當年歐姬芙花了兩千五百美元從教會手中買下。屋裡陳設很簡單,只有幾什物、雕刻作品及經常出現在她畫裡漂白的動物骨頭。起居室的大片玻璃窗,是歐姬芙自己的設計,相傳靈感得自建築家萊特(Frank Floyd Wright)。此外,對室內設計的看法,歐姬芙重實用勝於美觀,她使用的燈都是光禿禿的,沒有燈罩。唯有餐室裡懸吊的那盞白色大燈籠,是雕刻家野口勇(Isamu Noguchi)的饋贈。
歐姬芙一生足可稱為「傳奇」,不僅在藝術界,連出版界、作家文人,及女性主義者也熱烈崇拜她。歐姬芙生前不愛露臉,並且注重隱私。從不化妝的她,甚至不在畫上簽名,頂多在畫的背面簽上縮寫:OK。完全因為個人特殊魅力,她生前及死後,好奇者拚命想揭開她的神祕面紗,使得關於她的出版物不斷問世。
歐姬芙活了九十八年,以她名號為賣點的出版物己不下九十八本,光我手上收集到的就有二十餘本。或者,有一天會達到相當於她的畫作數量──九百餘本,也說不定。當初我選擇這本譯書推薦給出版社,是基於各種考量:這是目前內容最完整的歐姬芙傳記(畫家死後才出版的),同時,作者提到畫家一生最重要的兩個男人,兩者相差八十來歲,神情容貌竟如此相似,引起再世輪迴的說法。
為了離醫院近的理,歐姬芙年搬到聖塔菲城裡住。可惜,據說當年新墨西哥州美術館館長對她不怎麼欣賞,以致於少數幾幅館藏,皆非精品(一位友人曾以玩笑口吻,對我說:「歐姬芙最差的畫,全留在聖塔菲了。」)。沒有想到,如今許多遊客到聖塔菲,多半是慕歐姬芙之。還好,經過基金會的多籌畫,加上民間人士的慷慨允借,歐姬芙美術將於一九九七年七月間揭幕,是術愛好者的一大福音。
新一代歐姬芙迷仍不斷產生,而畫家魅力不死。正如攝影大師安瑟.亞當斯(AnselAdams)、歐姬芙故友所說:「她有種神祕的魅力,是與生俱來的。世上再也沒有第二個歐姬芙。」
文後,譯者想特別一提,一九九五年起親自策畫了一系列人物傳記,包括建築家萊特、畫家歐姬芙和卡蘿、攝影家安瑟.亞當斯。這四本書的共同特點,是他們皆屬於同一時代的人物,彼此不僅認識,且時相往來。例如萊特在經濟最困頓的時候,曾經想找歐姬芙借錢;素來崇拜歐姬芙的亞當斯,拍了一系列她的照片,已成攝影傑作;或相傳卡蘿與歐姬芙曾發生不甌常友誼。除了亞當斯自傳由允晨出版外,其他皆由方智出版。有興趣的讀者也許可以一併閱讀,畢竟這幾個人都是二十世紀最響噹噹的藝術人物,他們的影響力無遠弗屆。
註:歐姬芙在阿必Q的故居,目前由歐姬芙基金會管理。每星期僅在周二、周四和周五開放參觀,每日四梯次,每梯次限六人,必須提早半年以前預訂,以免向隅。預約電話:1-505-685-4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