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六個中短篇小說組成,每篇小說是一個流浪的故事。作者以真摯的情感,透過自敘的手法,描述他曾目睹和參與的故事,充滿了悲喜歡憂,感人至深。是炎黃子孫的流浪組曲,是亂離之年的鄉關殘夢,是茫茫異域的赤子之歌。
旅夢三千
保真 序
過去四年,我一直在寫以「流浪的中國人」為主題的系列小說。如今,這一系列小說的最後一篇終於寫完了,即將由九歌出版社結集出書。這本書包括八個各自獨立的短篇、中篇小說:「西風的話」與「陳師慶夫婦」曾發表於中央日報副刊,「兩代之間」與「邢家大少」曾發表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姜以豪與錢嬿華」發表於自立晚報副刊,「斷蓬」發表於中華日報副刊。「姜與錢」和「斷蓬」,曾先後經由在北美發行的世界日報轉載。回想這幾年,這本書始終是自己心頭的一個重擔,在卸下這個擔子的時候,我想追述伴隨著這本書起伏波動過的一些感想。
我決定開始寫與中國有關的小說。我覺得,任何有關中國的事情,不可能供我們客觀地評論、研討,因為我自己就包含在這個「中國」裡,何況是像「流浪的中國人」這樣一個題材,我無法置身事外,高坐在雲端上寫這個題材。因此,我選擇了小說寫作中參與感最強烈的「第一人稱」做敘事觀點。這六篇小說都是以第一人稱寫的,有時這第一人稱的「我」就是小說的主角;有時這個「我」僅是小說中的旁觀敘述者,但每一個流浪的故事都有「我」在其中。
「第一人稱」做小說敘事觀點,寫作時會受到一些限制,因為作者只能透過小說中的「我」去觀察、描述。一般來說,小說作者常常自比為上帝,處理小說情節時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其實論到人生、人性,其中的複雜變化非我們所能盡知,第一人稱的小說作品反而更能反映現實生活中的「不可知性」。
「流浪的中國人」不僅是小說的題材,實在也是我個人內心懸而未解的困惑:為什麼我會們會流浪?這本小說的目的,不在回答這個問題;更不是說明「如何不再流浪」。這本書,只是敘述小說作者──也就是第一人稱的「我」──如何在旅途中目睹、分享、分擔了其他流浪者的悲喜歡憂。這一系列小說呈現的不是「簽案」,而是感喟、同情與諒解,以及些許微弱的理想與信念。旅途中雖然充滿匱乏與焦慮,但信念與希望仍在。這本小說是旅人的夢,因為我們都曾幻想流浪的日子不過是夢罷了,夢醒時原來都在家裡。但這樣的幻想,豈不才是真正的夢嗎?這本小說沒有提供「答案」,因為小說作者也不知道答案,所以全書充滿了懷疑、關切、探索,和追尋的強烈意念。連我自己也在無意中才發覺,這本小說集與我先前小說作品的型態大不相同,它代表我個人小說寫作歷程上的大轉折。
內容簡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折$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