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的聲音

曠野的聲音
定價:280
NT $ 252
  • 作者:瑪洛.摩根
  • 原文作者:Marlo Morgan
  • 譯者:李永平/譯
  • 出版社:智庫
  • 出版日期:1994-12-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8396554
  • ISBN13:9789578396555
  • 裝訂:精裝 / 13.6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通過任何考驗的唯一方法,就是面對考驗。這是無可避免的。」──澳洲原住民長者 皇家黑天鵝
「只有等到最後一株樹被砍掉了、最後一條河被污染了、最後一尾魚被捕食了,人才會發現金錢並不能充饑。」──克里族印第安人的預言

 
由於受到「真人部族」的召換,瑪洛.摩根加入了原住民徒步穿越澳洲大陸的曠野漫遊。從第一天的旅程開始,她便持續接受來自生理、心理不同的測試與考驗。在這段不平凡的旅程中,她驚訝地發現原住民是如何與大自然維持和諧的生態關係,並見證了「真人部族」沿襲自然、原始本能生存方式、傳統五萬年古老文化的哲學智慧。
 

致讀者

這本書根據事實寫成,靈感源自真實的經驗。你將發現,在寫作過程中,作者並未依賴筆記。本書以小說形式出版,是為了保護書中描述的原住民小部落,以免他們遭受法律困擾。部分細節已被刪除,以尊重不願洩漏真實姓名的朋友,並確保書中描述的原住民聖地、地點繼續保持隱密。
 
為了省去你到公共圖書館走一趟的麻煩,我特地將重要的歷史資料納入書中。我也能幫你省去親自到澳洲走一遭的麻煩。要瞭解今天澳洲原住民的生活情況,只需到任何何美國城市,看看那些居住在城市的一隅、過半數依賴失業救濟金度日的黑人──有工作的,幹的是低賤的粗活。他們的文半已經淪喪──就像美洲原住民,被迫居住在指定的地區,世世代代不准奉行他們的傳統信仰。
 
我不能幫你省掉的,是書中傳達的「變種人訊」!
 
美洲、非洲、澳洲似乎都在努改善種族關係。然而,在澳洲內陸乾燥的心臟地帶的某個角落,我們仍能聽到一個緩慢的、穩定的、古老的脈搏聲,那兒有一群特立獨行的人類。他們對種族主義不感興趣,他們只關心其他人類和我們的生存環境。瞭解那個脈搏聲,就是進一步瞭解人類的處境和人的本性。
 
本書原本是一部立場溫和、自費出版的作品,後來卻引起廣泛的爭論。讀者可能會認為,書中那位充當我的翻譯的原住民,在過去幾年並未遵守政府的法令規章:人口調查、賦稅、強制投票、土地使用、採礦許可證、出生和死亡報告等。他也可能煽動其他部落民眾,不遵從政府的法律。有人要求我,讓此人公開露面,並且帶領一批人沿著書中我走過的路線,到沙漠中走一遭。我拒絕了!這一來,別人就可以指控我幫助這些人違反法律,或指責我撒謊、憑空捏造出這些人,因為我沒辦法讓這些部落民眾公開露面。
 
我的答覆:「我並不代表所有澳洲原住民發言。我只代表內陸一個被稱『野人』或『原始人』的小部落。」後來,我再度探訪他們,一九九四年元月前幾天回到美國。我再次接受他們的祝福,他們也讚許我執行這項任務的方式。
 
對你,讀者諸君,我願意說這樣的話:「眾所周知,有些人看書只為了逍遣。倘若你是這樣的人,那就請隨興一讀,讀完就擱到一旁,就當看完一場好戲,對你來說,這只是一本小說書,而做為小說,它不會讓你失望的,你不會浪費你的錢。

不過,你若是有心人,這本書的訊息會清晰響亮地傳到你耳中。讀了之後,你會有刻骨銘心的感受。瞧,被挑選參加那次徒步漫遊曠野之旅的,原本極可能是你。相信我,不知多少,次我但願被挑中的是你。

每個人都得面對自己的『內陸經驗』,我的只是碰巧發生在真實的澳洲內陸。但我所做的,你也會做,不管是誰參加那趟旅行。」
 
當你的手指翻動這些書頁時,但願書中的人打動你的心。我用英文寫這本書,但他們的真理是超越任何語言的。
 
建議你,玩味書中的訊息,品嘗你認為正確的、唾棄其餘的,這畢竟是讀書的不二法門。
 
依照沙漠部落的習俗,我也取了個新的名字,以反映我的新技能和任務。
 
「旅人之舌」敬上
 
※「本書是虛構的作品,靈感源自我在澳洲的經驗。故事也可能發生在非洲和南美洲,或其他仍保持文明真正意義的地方。讀者可從個人的角度,詮釋這部作品的意義。」──作者識
 
 
證言
 
「我,澳洲烏倫傑瑞部落原住民布爾南姆.布爾南姆(Burnam Burnam),在此鄭重宣告,我己經詳細讀《曠野的聲音》這本書。」
 
「在我一生中,這是第一本讓我從頭到尾一口氣讀完的書。我是以興奮的心情和莊重的態度,來閱讀這本書。這是一部經典之作,並未辜負我們族人對作者的信任。書中描述本族的價值觀念與道德思維,極為翔實,使我對本族的傳統文化倍感驕傲。」
 
「妳將妳的經歷公諸全世界讀者,為我們洗刷了歷史沉冤。十六世紀時,荷蘭探險家威廉.丹皮爾(William Dampier)在著作中,將我們形容為『地球表面上最原始、最可憐的人類』。這本書提升我們的自覺,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使我們成為高貴的、莊嚴的民族。」──烏倫傑瑞部落長老 布爾南姆.布爾南姆 來函
 
得獎紀錄

※ 行政院新聞局1998年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 全國教師會推薦10大好書
※ 台北市91學年度中小學畢業生「局長獎」指定贈書
※ 2005年 博客來年度百大 網友推薦100
※ 《天下雜誌》1999薦給教師的10本好書(詳請見附檔)
※ 賴國洲書房《百人 百書 百緣》推薦



作者簡介

瑪洛.摩根(Marlo Morgan)

  身為醫生的瑪洛.摩根致力於推展預防醫學教育計畫,並獲得前往澳洲參與研究計畫的機會。有鑑於澳洲的種族歧視問題,瑪洛企圖為原住民在經濟獨立、種族融合上貢獻自己的心力。而一場原住民頒獎的午宴,成了她意外的人生之旅,經過了心靈的洗禮,瑪洛將引領讀者回歸自然、反璞歸真。
 
譯者簡介

李永平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曾任中山大學外文系、外文研究所副教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中文版資深編輯;現任東吳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
 

 

目錄

再 版 序 洪蘭
第 一 章  來自文明的貴客
第 二 章  投下假票
第 三 章  天然的鞋襪
第 四 章  就位、預備、起跑
第 五 章  振翅高飛
第 六 章  饗宴
第 七 章  何謂社會安全?
第 八 章  無線電話
第 九 章  在澳洲內陸戴的帽子
第 十 章  無價的珠寶
第十一章  肉汁
第十二章  活埋的樂趣
第十三章  療傷
第十四章  圖騰誌
第十五章  鳥
第十六章  縫紉
第十七章  音樂的藥
第十八章  解夢人
第十九章  晚餐的不速之客
第二十章  螞蟻的滋味
第廿一章  率眾前進
第廿二章  我的誓約
第廿三章  夢境乍現
第廿四章  檔案
第廿五章  受命
第廿六章  非生日快樂
第廿七章  隨波而去
第廿八章  洗禮
第廿九章  脫離樊籠
第三十章  圓滿的結局
致 讀 者
證  言
 

【洪蘭教授〈推薦序〉】(中央大學認識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我一直以為,「寧靜致遠」是修身養性、品格方面的形容詞,從來沒有想到它有生活上的真實性。在我看到《曠野的聲音》一書後,才發現「寧靜」的確可以穿透時空的阻隔,達到前所未有的境地。當你把所有人為的東西(珠寶、首飾、衣服、鞋子)通通都拋下,以你最初來到人間的本色去體驗大自然時,你就會聽到風要告訴你的話、看到雲要傳給你的訊息、聞到遠處水的氣息,你就能赤手空拳地在沙漠中生活了。

  《曠野的聲音》是一本令人震撼的書,最主要是因為作者瑪洛是跟你、我一樣在大都市──所謂「文明社會」中長大的人。她能跟著澳洲土著一起在滾燙的沙漠中行走、沒有任何文明的配備而活了下來,表示你、我也有這種可能性,這是我們從來不敢相信的。我們從來沒有想到當拋離一切文明,沒有太陽眼鏡、沒有防曬油、沒有Nike鞋,赤著腳在沙漠中遊蕩時,你身體裡祖先傳給你的本性會再度躍出,讓你用幾百萬年前祖先生活的方式,在這地球上生存下去。這是為什麼本書的英文名字叫”Mutant Message Down Under”,我們以為已經沒有了的本能,在層層文明外衣之下,仍然存在;當然,這本書名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原住民給瑪洛取的名字是”Mutant”。澳洲在南半球,從北半球人的觀點來看,澳洲是”Down Under”──這個書名有很多層意義,很有趣。

  當瑪洛赤著腳在滿是荊棘的地上走,芒剌扎進她的腳,使她無法行走時,原住民跟她說:「現在你只有忍耐,忘掉腳上的疼痛吧。學會忍耐,把注意力轉到別的地方。」「忍耐」、「把注意力轉到別的地方去」,這是多麼好的處世之道──人是動物,受到大自然的規範,在大自然中哪有處處順利的事?動物出來覓食,找得到食物是福氣,找不到是本份。我們看到大自然中所有的動物都很有耐性,獅子在潛行追蹤獵物時、貓守在老鼠洞口等待時,牠們都知道最後的勝利是屬於有忍耐力的一方,只有人類沒有耐性。人類稍不如意便怨天尤人,以致於憂鬱症越來越多,自殺變成人類死亡的十大原因之一。過去心理動力學派治療憂鬱症病人,是要他們把憤怒發洩出來;後來發現,越發洩越糟糕,本來是小怒,大吼大叫發洩完後,生理反應使小怒升級為大怒,對身心更不利。「忍耐」、「把注意力轉移到正向的事情上」,原是現代治療憂鬱症的方法,想不到竟然從澳洲土著嘴裡說了出來──我們才發現,它原來就是我們祖先能夠生存下來、把基因傳因傳到我們身上的不二法則。現在想一想有多少事,如果當事人忍一忍,風波就能過去,世界會少了多少戰爭、人間會少死多少人命。

  瑪洛發現,每天黃昏紮營時是部落人最快樂的時光,他們講故事、唱歌、跳舞、玩遊戲、談心,他們互相搓揉肩膀、背部。靈長類學家發現,猿類黃昏時的「梳理」(Glooming)也是他們最快樂、最寧靜的時光,只可惜現代人每天無事忙,全台灣竟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家庭可以全家坐下來一起共進晚餐。人際互動、肢體接觸,本是動物情緒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文明的社會為了追求物質的享受、犧性了心靈的需求,憂鬱症變成了現代瘟疫。然而,在一無所有的原住民身上,他們保有人類最初始的快樂──互信、互動、互助。瑪洛提到部落人沒有醫療設備,但他們的壽命卻很長──心靈的平靜與滿足,應該是他們長壽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個原因,應該是「飲食簡單純樸」。瑪洛說,原住民的大餐是用樹枝到樹叢中去挑、去掏,然後用一片樹葉托著美食,再用一片樹葉蓋著、放進火裡去烤。她好奇打開樹葉一瞧,美食原來是一條條的蛆,她從此學會不再說:「永不(Never)。」

  很早以前,南中國海有次船難,有十七個人飄流到澳洲北部達爾文港附近,登陸後,因不知身在何處,便往內陸走,結果大多數人飢渴而死,最後被救的是一個中國人。他說,他去腐木中找蛆吃,白人看了嚇壞了、寧死不肯吃。他記得,小時候聽過大人說晉朝的石崇宴客,有一道美味的菜是別的有錢人怎麼也燒不出來的,有一個客人好奇,偷潛入廚房去看用的是什麼肉這麼香滑可口,只見石崇的大師傅拿個盤子到廁所去,用力拍打掛在廁所的一塊腐肉落下許多蛆──原來這個人間美味是「蛆」。他想起了這個故事,知道蛆是可以吃的(是蛋白質),於是他就硬著頭皮吃了,結果就活下來了。

  其實,一切都在我們一念之間:「覺得是蟲,就噁心不敢吃;覺得是大自然賜的蛋白質,就可以安心地吃。」所以瑪洛說,他們每天出發行走前,必先禱告,感謝上天將要賜給他們的食物,他們也絕不多取──既然是上天的恩賜,有吃就好,怎可多要?瑪洛這一路上,吃過甲蟲、螞蟻、白蟻、青蛙、蛇、食蟻獸……任何他們遇見的動物。有時,早上或中午都找不到東西吃,她就把路上的風景當成嚮宴,在石頭上、在天空中都看到隱藏的圖畫,用這個方法來忘記飢餓。

  原住民沒有時鐘、手錶,山中固然無歲月,但他們有他們計時的方式。他們以唱歌的方式來測量距離和時間,一百句歌詞的、五十句歌詞的,就像中國古代的銅壺滴漏或民間所說的一盞茶功夫、一柱香的時間,一樣可以達到計時的目的。瑪洛說,澳洲原住民排斥書寫的語言,因為他們認為那等於丟棄記憶的能力;我很驚訝地發現,二千年前蘇格拉底也是如此說:「字母的發明,使學習者的心智產生遺忘,因為他們已經不再需要用到記憶了,他們交給外在的書寫文字而不再用記憶來記。」不同的時空、不同的民族,竟然講出一樣的話,它使我有「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那種時空交錯的感覺。

  跟原住民在一起生活久了以後,瑪洛開始懂得珍惜、凡事不再視為理所當然,幾口清水可以紓解乾渴、任何食物都有滋味。她這一生,無時無刻不在煩惱著如何保有工作、如何討好老闆、如何投資發財、如何儲存退休老本,在澳洲的沙漠中這一切都不存在了。部落民族唯一的保障,是日出日落、永無休止的大自然循環。而這個最沒有安全保障的民族,卻是最沒有罹患胃潰瘍、高血壓、循環系統毛病的民族。它就是三千年前《左傳》〈顏斶說齊王〉中的「歸真返璞、終身不辱」同樣意思。只要是真理,古今中外不論民族、文化,看到的都是一樣。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是「人竟然可以這樣一無所有地活,而且得的這麼滿足」。人只要不去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心一放開,「美」就進來。瑪洛本來最討厭蛇,但在沙漠中看到一窩蛇,有兩百條之多,都有姆指粗,鑽來扭去:如果是過去,她一定驚恐大叫噁心而逃,但現在的她感恩,因為這些蛇的存在是提供旅人的食物、保持自然界的平衡,而任何食物中所含的水份,都是極其珍貴的。他們晚上躺在沙漠中睡覺、圍成雛菊形狀、腳趾相接在圓圈中心,這樣能使有限的獸皮發揮出最大的保暖效果。在星空下,她感受到這些純潔天真充滿愛心人身上所發出來的氣息;他們的「無」,使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碰觸全人類的意識、不需語言而能相互溝通,他們無所求、故無所不在。

  我們渴望這樣的社會,一個互信互助、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在經過這麼多年選舉的暴力語言後,對於這種心靈的平靜特別嚮往。「寧靜致遠」不再是一句話,它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動力。這本書在物慾橫流的現在社會像一股清流,讓我們眼睛一亮、心胸自然變大。人是百代的過客,應求此生的目的與意義,就像達文西說的:「充實的一天帶來好眠,充實的一生帶來安息。」但願每一個人都能體會到瑪洛所送出的訊息,不忮不求、充實地過一生。


【孫碧霞處長〈推薦序〉】(勞委會勞動條件處)

《曠野的聲音》〈澳洲原住民部落的心靈之旅〉

  這本《曠野的聲音》,是之前勞委會的讀書會、大家推薦的好書。其中,描寫一位美國女醫師因為接獲頒獎,意外前往澳洲中部某部落,與澳洲原住民展開一場原始的心靈之旅。

  閱讀過程令我非常震驚,因為隨著這位來自文明社會的女醫生,到了被外界視為落後的部落,讓她發現過度依賴文明與資訊的結果──讓她喪失許多的智慧與能力。她在部落經歷的四個多月間,原住民族充滿熱忱、生命力的特殊才華,反璞歸真的可貴,讓她也開始自我反省──來自所謂文明社會的她,其實反而必須仰賴原住民的智慧,解決一切的難題,是何等的諷刺與弔詭。

  這是一本探索人類純真本能的書。女醫生從一位每天泡澡享受的城市人,到可以接受好幾天不洗澡,甚至只以布衣裹身,完全擺脫文明的羈伴。我也會思考:「是不是大家已經太習慣文明社會的一切,以致忽略自己最本能的潛能,甚至忘了最簡單的快樂?」

 

內容連載

〈珍貴的價值觀〉P.113~114
  那天,一個年輕可愛的女孩走進一叢野草中;出來時,奇蹟似的,扛裡拈著一朵美麗的黃色花兒。她把長長的梗子環繞在脖子上,讓花兒在她身前搖盪,就像一件珍貴的珠寶。大夥圍聚上來,稱讚她給自己挑了件美麗的首飾,戴在她身上煞是好看。一整天,讚美聲不絕於耳。我感覺得出她心中的喜悅──那天,她覺得自己特別好看。

  這個女孩子,讓我想起離開美國前夕、在我辦公室發生的事。一個被神經緊張症候群折磨的病人,跑來見我。我問她有什麼煩惱。她說,保險公司把她那條鑽石項鍊的保費,提高七百美元。她在紐約市找到一個人,自稱可以利用人造鑽石,替她仿造一條一模一樣的項鍊。她準備飛到紐約,親自監工;等它完成後,再回來把真的鑽石項鍊收藏進銀行保險庫。這樣做,並不能完全省掉龐大的保險費,畢竟全世界沒有絕對安全的銀行保險庫,但費率會減低許多。

  我記得,我向她提起即將舉行的年度聯誼舞會。她說,到那時仿造的鑽石項鍊已經完成,她可以戴著它出席。

  那天晚上,在沙漠中,那個原住民少女把花兒放在地面上,讓它回到大地的懷抱。這朵花,已經完成它的任務。她心中充滿感激,把今天所受到的讚美,全都貯藏在記憶裡。這朵花,是個見證,證明她是個漂亮的女孩。但她對花兒本身並沒割捨不開的依戀。花會凋謝、枯萎,會回到大地、化作一堆腐植土,然後再生。

  我想起美國那位病人。然後,我瞧瞧眼前這個澳洲原住民少女。她的珠寶有意義,而我們的珠寶只有金錢價值。

  我得到一個結論:「確實,這個世界有些人把價值觀念弄亂了,但不會是這兒的原住民──居住在所謂『澳洲戀荒』的原始民族。」

〈肉汁〉P.115
  ……在白人一百年的壽命中,許多時間被浪費在人工的、淺薄的、暫時的、裝飾門面的、甜美可喜的事物上。在一生中,我們只花很少很少的時間,探索我們的心靈和永恆的存在。

〈尊重〉P.116~117
  「……我們不瞭解、不同意、也不接受你們的生活方式,但我們不遽下評斷。我們尊重你們的立場。你們以往的抉擇和現在的自由意志,形成你們的生活方式。……」

〈自我反省〉P.117
  ……

  現在,我是不是已經瞭解,應該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場、棄絕批判的態度,讓其他人追求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且誠心祝福他們?我開始瞭解:「我們並不吝於施捨,但我們選擇我們施予別人的東西。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刻意為自己想過的生活做準備。」

〈心靈的成長〉P.122
  「……只有特別的事,才值得慶祝。年齡的增加並不特別呀,那不需要經過努力的。人很自然就會變老。」

  「你們不慶祝年齡的增加,」我說,「那你們慶祝什麼呢?」

  「心智的成長。」他們回答,「如果我們今年比去年更成熟、更有智慧,我們就會慶祝一番。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心智是否增長。因此,你該自己決定,何時舉行慶祝會。」……

〈樂多於苦的人生〉P.176
  在這五萬年中,他們沒有破壞過森林、沒有汙染水源、沒有危害過任何物種、沒有製造垃圾,而他們也世世代代享有豐富的食物,永遠接受大自然的庇蔭。在他們的生活中,歡笑總是多於哭泣。他們活得長久、有用、健康,然後充滿信心地離開這個世界。

全書菁華重點在本章〈第二十三章 夢境乍現〉P.231
  「變種人」這個稱謂,指的是一種心態,而不是膚色或種族;它代表的是一種人生態度。

  「變種人」,是喪失或丟棄古老記憶和永恆真理的人。

〈接納和領受〉P.286~287
  ……。我們互道珍重,用的是全世界好朋友們共同的道別方式──擁抱。烏達說:「我們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送妳,因為妳不缺少什麼,但儘管沒有東西送妳,我們覺得,妳從我們這兒學會了如何接納、領受,這就是我們送妳的禮物。」

  族長握住我的雙手,我彷彿看見他眼眶中閃爍著淚光。我知道自己在掉淚。「姊妹,千萬莫失去妳的兩顆心。」他透過烏達的翻譯對我說,「妳帶著兩顆坦誠的心,來到我們這兒;現在這兩顆心,充滿著對我們這個世界的瞭解和感情,也充滿著對妳那個社會的瞭解和感情。妳也給了我一個禮物,那就是第二顆心。現在,我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和瞭解,超乎我的想像之外。我會珍惜我們的情誼。祝妳一路平安,我們會默默護佑妳。」

  他眼睛閃爍著發自內心的光彩,意味深長地補充了一句:「我們脫離了肉體的羈絆後,會再相見。」

〈圓滿的結局〉P.289
  「真人部落」的人告訴過我:「通過考驗的唯一方法,就是面對考驗。」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252